2001年 7卷 第2期
2001, 7(2): 121-128.
doi: 10.11674/zwyf.2001.0201
摘要:
为了解近年来化肥施用量倍增后 ,贵州农田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 ,在 1985年土壤调查的基础上 ,1998年再次进行了土壤和肥料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在目前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 ,养分供应以化肥为主的施肥结构下 ,水田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含量有所增加 ,旱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下降 ,土壤磷素有积累。由于钾肥施用不足 ,水田、旱地土壤钾素含量都明显降低。土壤微量元素中 ,有效态硼、锌、钼普遍增加。今后需增加钾肥的施用 ,并重视施用有机肥、秸杆还田和防治水土流失 ,以培肥土壤 ,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
为了解近年来化肥施用量倍增后 ,贵州农田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 ,在 1985年土壤调查的基础上 ,1998年再次进行了土壤和肥料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在目前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 ,养分供应以化肥为主的施肥结构下 ,水田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含量有所增加 ,旱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下降 ,土壤磷素有积累。由于钾肥施用不足 ,水田、旱地土壤钾素含量都明显降低。土壤微量元素中 ,有效态硼、锌、钼普遍增加。今后需增加钾肥的施用 ,并重视施用有机肥、秸杆还田和防治水土流失 ,以培肥土壤 ,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
2001, 7(2): 129-133.
doi: 10.11674/zwyf.2001.0202
摘要:
采用差分式GPS定位的方法 ,对山东省青州市王母宫乡王七村 5.47hm2的地块进行了50m50m的网格式取样 ,用土壤系统研究法对其大、中、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均存在着一定的变异。根据土壤养分的抽样分布 ,可将土壤养分分为两种类型 ,一为偏斜型营养元素 ,主要有氮、磷、硫等 ;其它属另一类 ,为非偏斜营养元素。造成土壤营养元素偏斜的主要原因是施用化学肥料。对施肥较多 ,且施肥历史较长的营养元素 ,在进行测土推荐施肥时 ,不仅要考虑大田的平均养分含量 ,还应考虑土壤的养分的空间变异状况 ;对非偏斜元素的施肥推荐以大田平均值即可
采用差分式GPS定位的方法 ,对山东省青州市王母宫乡王七村 5.47hm2的地块进行了50m50m的网格式取样 ,用土壤系统研究法对其大、中、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均存在着一定的变异。根据土壤养分的抽样分布 ,可将土壤养分分为两种类型 ,一为偏斜型营养元素 ,主要有氮、磷、硫等 ;其它属另一类 ,为非偏斜营养元素。造成土壤营养元素偏斜的主要原因是施用化学肥料。对施肥较多 ,且施肥历史较长的营养元素 ,在进行测土推荐施肥时 ,不仅要考虑大田的平均养分含量 ,还应考虑土壤的养分的空间变异状况 ;对非偏斜元素的施肥推荐以大田平均值即可
2001, 7(2): 134-138.
doi: 10.11674/zwyf.2001.0203
摘要:
利用 18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制度下 ,有机 无机肥配合施用对土剖面NO3-N的分布累积和阶段性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 ,土壤剖面中NO3-N的总量与氮肥施用量直接相关 ,而作物对化肥氮的利用率与施肥量呈相反趋势。低氮处理 (75kg/hm2)及其与有机肥配合施用 ,NO3-N主要累积在 0~100cm土层内 ;高氮处理 (120kg/km2)及其与有机肥配合施用 ,NO3-N在剖面出现 2个累积峰 ,且在400cm土层处NO3-N的含量接近或超过 10mg/kg。适宜的氮肥用量、施用有机肥及合理的有机 无机肥料配比是减少NO3-N在土壤剖面中的累积和淋失的有效措施
利用 18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制度下 ,有机 无机肥配合施用对土剖面NO3-N的分布累积和阶段性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 ,土壤剖面中NO3-N的总量与氮肥施用量直接相关 ,而作物对化肥氮的利用率与施肥量呈相反趋势。低氮处理 (75kg/hm2)及其与有机肥配合施用 ,NO3-N主要累积在 0~100cm土层内 ;高氮处理 (120kg/km2)及其与有机肥配合施用 ,NO3-N在剖面出现 2个累积峰 ,且在400cm土层处NO3-N的含量接近或超过 10mg/kg。适宜的氮肥用量、施用有机肥及合理的有机 无机肥料配比是减少NO3-N在土壤剖面中的累积和淋失的有效措施
2001, 7(2): 139-144.
doi: 10.11674/zwyf.2001.0204
摘要:
采用酒精沉淀法对不同施肥处理胡敏酸进行分级 ,在研究胡敏酸级分组成变异以及各级分性质变化的基础上 ,研究了胡敏酸各级分与Fe2+的络合特征。结果表明 ,胡敏酸各级分随级分数的增大芳构化度逐渐降低 ,分子结构趋于简单。在所分离的 7个级分中 ,均以级分 3与Fe2+的络合能力最强。从级分 1到级分 3络合能力逐渐增强 ,级分 3到级分 7络合能力逐渐降低。胡敏酸A型级分的络合能力一般大于P型。但若A型级分芳构化度过高 ,也存在A型级分小于P型现象。Rp型级分的络合能力明显比A型、P型级分小。不同施肥处理胡敏酸原样与Fe2+络合能力差异与其级分组成变异以及各级分的络合能力有密切关系
采用酒精沉淀法对不同施肥处理胡敏酸进行分级 ,在研究胡敏酸级分组成变异以及各级分性质变化的基础上 ,研究了胡敏酸各级分与Fe2+的络合特征。结果表明 ,胡敏酸各级分随级分数的增大芳构化度逐渐降低 ,分子结构趋于简单。在所分离的 7个级分中 ,均以级分 3与Fe2+的络合能力最强。从级分 1到级分 3络合能力逐渐增强 ,级分 3到级分 7络合能力逐渐降低。胡敏酸A型级分的络合能力一般大于P型。但若A型级分芳构化度过高 ,也存在A型级分小于P型现象。Rp型级分的络合能力明显比A型、P型级分小。不同施肥处理胡敏酸原样与Fe2+络合能力差异与其级分组成变异以及各级分的络合能力有密切关系
2001, 7(2): 145-152.
doi: 10.11674/zwyf.2001.0205
摘要:
田间试验在日本山形县鹤冈市进行 ,探讨了树脂包膜类控释氮肥基施与尿素、硫铵分次施肥对单季稻的增产效应 ;应用15N示踪法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水稻的吸氮模式及肥料利用率。结果表明 ,移栽稻以尿素与控释氮肥 (LPS-100)按 1∶1混合基施产量最高 ,分别比尿素和硫铵分次施肥增产23.6%和9.2% ;直播稻以LP-100基施产量最高 ,分别增产 9.2%和4.0% ;控释肥基施 ,水稻自移栽 (或直播 )至幼穗分化期吸氮量明显高于尿素或硫铵分次施肥。15N示踪研究表明 ,最高分蘖前水稻从尿素和硫铵基肥中吸收的氮素只占基肥氮总吸收量的 33%~ 45% ,水稻从基肥中吸收氮素可延续至抽穗期 ,而从LP-100中吸氮可持续至收获期。15N示踪法测得的氮素总回收率 ,以尿素处理最高 ,硫铵和LP-100接近 ;差减法测得的氮素总回收率以LP-100为最高 ,尿素 /LPS-100、尿素、硫铵三者接近 ;基肥的氮素回收率以LP-100硫铵 尿素。尿素 /LPS-100和LP-100一次基施 ,氮素生理效率和农学效率明显高于尿素和硫铵 ,是高产的主要原因
田间试验在日本山形县鹤冈市进行 ,探讨了树脂包膜类控释氮肥基施与尿素、硫铵分次施肥对单季稻的增产效应 ;应用15N示踪法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水稻的吸氮模式及肥料利用率。结果表明 ,移栽稻以尿素与控释氮肥 (LPS-100)按 1∶1混合基施产量最高 ,分别比尿素和硫铵分次施肥增产23.6%和9.2% ;直播稻以LP-100基施产量最高 ,分别增产 9.2%和4.0% ;控释肥基施 ,水稻自移栽 (或直播 )至幼穗分化期吸氮量明显高于尿素或硫铵分次施肥。15N示踪研究表明 ,最高分蘖前水稻从尿素和硫铵基肥中吸收的氮素只占基肥氮总吸收量的 33%~ 45% ,水稻从基肥中吸收氮素可延续至抽穗期 ,而从LP-100中吸氮可持续至收获期。15N示踪法测得的氮素总回收率 ,以尿素处理最高 ,硫铵和LP-100接近 ;差减法测得的氮素总回收率以LP-100为最高 ,尿素 /LPS-100、尿素、硫铵三者接近 ;基肥的氮素回收率以LP-100硫铵 尿素。尿素 /LPS-100和LP-100一次基施 ,氮素生理效率和农学效率明显高于尿素和硫铵 ,是高产的主要原因
2001, 7(2): 153-158.
doi: 10.11674/zwyf.2001.0206
摘要:
采用土柱淋洗试验方法 ,对包膜尿素、尿素和硝酸铵在石碴土和粘壤质石灰性土壤中氮的行为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包膜尿素、尿素和硝酸铵的回收总氮量 (包括淋洗溶液中各种形态氮 ,土壤吸附的肥料氮和残余的肥料氮 )分别为施入总氮量的 90.5%、74.2 %、93.5%和91.5%、58.5%、91.1%。在 1750mL淋洗溶液中NO3--N分别占淋洗溶液中总氮量的 90%以上。在 7次淋洗干湿交替之后 ,土壤吸附的肥料氮 (NH4+-N和NO3--N)均不超过施氮总量的2.1% ;包膜尿素有62.7%和70.8%的氮以颗粒肥料存在于土壤中。 3种氮肥中包膜尿素较尿素和硝酸铵在土壤中释放持续的时间显著延长 ,尿素的氨挥发损失较高 ,硝酸铵淋失较快
采用土柱淋洗试验方法 ,对包膜尿素、尿素和硝酸铵在石碴土和粘壤质石灰性土壤中氮的行为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包膜尿素、尿素和硝酸铵的回收总氮量 (包括淋洗溶液中各种形态氮 ,土壤吸附的肥料氮和残余的肥料氮 )分别为施入总氮量的 90.5%、74.2 %、93.5%和91.5%、58.5%、91.1%。在 1750mL淋洗溶液中NO3--N分别占淋洗溶液中总氮量的 90%以上。在 7次淋洗干湿交替之后 ,土壤吸附的肥料氮 (NH4+-N和NO3--N)均不超过施氮总量的2.1% ;包膜尿素有62.7%和70.8%的氮以颗粒肥料存在于土壤中。 3种氮肥中包膜尿素较尿素和硝酸铵在土壤中释放持续的时间显著延长 ,尿素的氨挥发损失较高 ,硝酸铵淋失较快
2001, 7(2): 159-165.
doi: 10.11674/zwyf.2001.0207
摘要:
利用F2(Palawan(IR42)群体的RFLP标记连锁图 ,对水稻根系NH4-N和NO3-N吸收能力及植株氮素生理利用率进行QTL区间作图分析 ,在第 2和 5染色体上分别测得控制水稻根系NH4 N吸收能力的QTL各 1个。前者表现为显著的加性及部分显性效应 ,后者有显著的加性和显性效应 ;在第 5和 6染色体上测得控制水稻幼苗根系NO3-N的吸收能力的QTL各 1个 ,两者的基因效应主要表现为显性效应 ;在第 12染色体上检出控制稻苗氮素生理利用率的QTL 1个 ,具有显著的加性和显性效应。此外 ,通过表型值在各标记的两纯合基因型间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发现第4染色体上的标记RG91对水稻幼苗根系NH4-N吸收能力也具有显著加性效应
利用F2(Palawan(IR42)群体的RFLP标记连锁图 ,对水稻根系NH4-N和NO3-N吸收能力及植株氮素生理利用率进行QTL区间作图分析 ,在第 2和 5染色体上分别测得控制水稻根系NH4 N吸收能力的QTL各 1个。前者表现为显著的加性及部分显性效应 ,后者有显著的加性和显性效应 ;在第 5和 6染色体上测得控制水稻幼苗根系NO3-N的吸收能力的QTL各 1个 ,两者的基因效应主要表现为显性效应 ;在第 12染色体上检出控制稻苗氮素生理利用率的QTL 1个 ,具有显著的加性和显性效应。此外 ,通过表型值在各标记的两纯合基因型间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发现第4染色体上的标记RG91对水稻幼苗根系NH4-N吸收能力也具有显著加性效应
2001, 7(2): 166-171.
doi: 10.11674/zwyf.2001.0208
摘要:
利用在黄土旱塬上布置的 13年小麦连作肥料定位试验资料 ,研究了旱地冬小麦氮磷的自然供给能力和吸收来源于肥料和土壤的氮磷相对比例。结果表明 ,旱地冬小麦氮素的自然供给能力为 26.68~27.49kg/hm2,平均为 27.2kg/hm2;磷素自然供给能力为 5.21~8.49kg/hm2,平均为7.31kg/hm2 。小麦吸收氮素有 51.9%~76.8%来自氮肥 ,平均为66.6% ;而来自土壤为23.2%~48.1% ,平均 33.4%。小麦吸收磷素来源于肥料的为 13.6%~47.8% ,平均为28.7% ;来源于土壤为 52.2%~86.4% ,平均为 71.3%。同一肥底基础上 ,随肥料用量的增加 ,小麦吸收氮或磷素来源于肥料的比例也增大 ,而来源于土壤的比例逐渐减少。本试验条件下 ,氮肥利用率变幅为 32.6%~66.0% ,平均为51.1% ;磷肥利用率变幅为 1.72%~14.02% ,平均为7.0%
利用在黄土旱塬上布置的 13年小麦连作肥料定位试验资料 ,研究了旱地冬小麦氮磷的自然供给能力和吸收来源于肥料和土壤的氮磷相对比例。结果表明 ,旱地冬小麦氮素的自然供给能力为 26.68~27.49kg/hm2,平均为 27.2kg/hm2;磷素自然供给能力为 5.21~8.49kg/hm2,平均为7.31kg/hm2 。小麦吸收氮素有 51.9%~76.8%来自氮肥 ,平均为66.6% ;而来自土壤为23.2%~48.1% ,平均 33.4%。小麦吸收磷素来源于肥料的为 13.6%~47.8% ,平均为28.7% ;来源于土壤为 52.2%~86.4% ,平均为 71.3%。同一肥底基础上 ,随肥料用量的增加 ,小麦吸收氮或磷素来源于肥料的比例也增大 ,而来源于土壤的比例逐渐减少。本试验条件下 ,氮肥利用率变幅为 32.6%~66.0% ,平均为51.1% ;磷肥利用率变幅为 1.72%~14.02% ,平均为7.0%
2001, 7(2): 172-177.
doi: 10.11674/zwyf.2001.0209
摘要:
溶液培养和砂培试验研究表明 ,低磷条件下 ,作物主要通过减小根半径、提高根冠比、增加根系比表面积、提高体内有机酸总量及酸性磷酸酶活性等来实现对低磷胁迫的适应。不同作物对低磷胁迫的适应能力不同。不同作物根分泌物对难溶性磷的活化量及作物对难溶性磷的吸收量为象草 肥田萝卜 猪屎豆。难溶性磷对作物有效性大小为铝磷 铁磷 磷矿粉。难溶性磷的有效性越低 ,作物的根冠比越大 ,养分从作物根部转移到地上部的比例越小。缺磷胁迫明显诱导作物体内有机酸总量的增加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上升。作物不同部位有机酸总量与酸性磷酸酶活性大小为叶片 茎部 根系
溶液培养和砂培试验研究表明 ,低磷条件下 ,作物主要通过减小根半径、提高根冠比、增加根系比表面积、提高体内有机酸总量及酸性磷酸酶活性等来实现对低磷胁迫的适应。不同作物对低磷胁迫的适应能力不同。不同作物根分泌物对难溶性磷的活化量及作物对难溶性磷的吸收量为象草 肥田萝卜 猪屎豆。难溶性磷对作物有效性大小为铝磷 铁磷 磷矿粉。难溶性磷的有效性越低 ,作物的根冠比越大 ,养分从作物根部转移到地上部的比例越小。缺磷胁迫明显诱导作物体内有机酸总量的增加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上升。作物不同部位有机酸总量与酸性磷酸酶活性大小为叶片 茎部 根系
2001, 7(2): 178-182.
doi: 10.11674/zwyf.2001.0210
摘要:
对河北省主要土壤类型耕层硫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 ,河北省土壤全硫平均含量为 250.1mg/kg(50~940mg/kg)。土壤全硫平均含量以沼泽土最高 ,灰色森林土最低 ;土壤有效硫平均含量为 46.1mg/kg ,以沼泽土最高 ,红粘土和栗褐土最低。土壤硫主要以有机态存在 ,占全硫含量的 81.6% ;无机态硫占 18.4%。按土类划分土壤无机硫含量最高的是沼泽土 ,灰色森林土最低 ;土壤有机硫含量也以沼泽土最高 ,灰色森林土最低。土壤全硫含量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代换量和土壤碳酸钙含量的影响。根据土壤硫供应水平计算 ,全省约有20.4%的土壤缺硫 ,北部缺硫面积较大 ,南部缺硫面积较小。根据土壤有效硫含量多寡 ,可把全省土壤硫含量划分为极缺乏区、缺乏区、中等区、丰富区及极丰富区 5类
对河北省主要土壤类型耕层硫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 ,河北省土壤全硫平均含量为 250.1mg/kg(50~940mg/kg)。土壤全硫平均含量以沼泽土最高 ,灰色森林土最低 ;土壤有效硫平均含量为 46.1mg/kg ,以沼泽土最高 ,红粘土和栗褐土最低。土壤硫主要以有机态存在 ,占全硫含量的 81.6% ;无机态硫占 18.4%。按土类划分土壤无机硫含量最高的是沼泽土 ,灰色森林土最低 ;土壤有机硫含量也以沼泽土最高 ,灰色森林土最低。土壤全硫含量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代换量和土壤碳酸钙含量的影响。根据土壤硫供应水平计算 ,全省约有20.4%的土壤缺硫 ,北部缺硫面积较大 ,南部缺硫面积较小。根据土壤有效硫含量多寡 ,可把全省土壤硫含量划分为极缺乏区、缺乏区、中等区、丰富区及极丰富区 5类
2001, 7(2): 183-188.
doi: 10.11674/zwyf.2001.0211
摘要:
通过室内模拟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土壤干燥过程对土壤氮素组分尤其是土壤易矿化有机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 ,土壤铵态氮的数量有所增加 ,而对土壤硝态氮的数量影响差异不显著 ,但土壤易矿化有机态氮的数量则有增加的趋势。其中 105℃干燥处理后的土壤易矿化有机态氮的数量明显高于鲜土、风干和 4 0℃干燥处理的土样。进一步分析结果看出 ,105℃处理后的土壤易矿化有机态氮除了部分来自土壤微生物态氮的降解产物之外 ,还有一部分是靠高温将土壤本身大分子含氮化合物分解而产生的
通过室内模拟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土壤干燥过程对土壤氮素组分尤其是土壤易矿化有机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干燥温度的升高 ,土壤铵态氮的数量有所增加 ,而对土壤硝态氮的数量影响差异不显著 ,但土壤易矿化有机态氮的数量则有增加的趋势。其中 105℃干燥处理后的土壤易矿化有机态氮的数量明显高于鲜土、风干和 4 0℃干燥处理的土样。进一步分析结果看出 ,105℃处理后的土壤易矿化有机态氮除了部分来自土壤微生物态氮的降解产物之外 ,还有一部分是靠高温将土壤本身大分子含氮化合物分解而产生的
2001, 7(2): 189-193.
doi: 10.11674/zwyf.2001.0212
摘要:
幼苗期随施N量的增加 ,生姜群体扩展加快 ,盛长期过多的N不利于生姜生长 ,而以施N600kg/hm2 处理最佳。不同施N量处理的生姜群体光合速率 (CPn)的季节变化为单峰曲线 ;日变化在幼苗期为双峰曲线 ,盛长期为单峰曲线。施N水平可显著影响生姜产量与品质 ,施N600kg/hm2 处理产量达 45330kg/hm2,较不施N及施N1200kg/hm2 处理分别增产 61.1%和23.7%
幼苗期随施N量的增加 ,生姜群体扩展加快 ,盛长期过多的N不利于生姜生长 ,而以施N600kg/hm2 处理最佳。不同施N量处理的生姜群体光合速率 (CPn)的季节变化为单峰曲线 ;日变化在幼苗期为双峰曲线 ,盛长期为单峰曲线。施N水平可显著影响生姜产量与品质 ,施N600kg/hm2 处理产量达 45330kg/hm2,较不施N及施N1200kg/hm2 处理分别增产 61.1%和23.7%
2001, 7(2): 194-198.
doi: 10.11674/zwyf.2001.0213
摘要:
在营养液培养条件下 ,研究了黄瓜缺硼处理不同时间外部症状及其体内乙烯和IAA含量变化。结果表明 ,缺硼处理后 5d ,黄瓜幼叶开始出现缺硼症状 ;叶片中IAA含量降低发生在缺硼处理后处理后 3d ,即缺硼症状出现之前 ;乙烯释放量增加则发生在处理后 5d ,是伴随缺硼症状出现而升高的 ;生长点中IAA累积则发生在缺硼处理后处理后 6d ,即缺硼症状出现之后。黄瓜根尖在缺硼处理 3d ,缺硼症状就十分明显。缺硼黄瓜体内IAA平衡遭到破坏可能是缺硼症状出现的主要原因
在营养液培养条件下 ,研究了黄瓜缺硼处理不同时间外部症状及其体内乙烯和IAA含量变化。结果表明 ,缺硼处理后 5d ,黄瓜幼叶开始出现缺硼症状 ;叶片中IAA含量降低发生在缺硼处理后处理后 3d ,即缺硼症状出现之前 ;乙烯释放量增加则发生在处理后 5d ,是伴随缺硼症状出现而升高的 ;生长点中IAA累积则发生在缺硼处理后处理后 6d ,即缺硼症状出现之后。黄瓜根尖在缺硼处理 3d ,缺硼症状就十分明显。缺硼黄瓜体内IAA平衡遭到破坏可能是缺硼症状出现的主要原因
2001, 7(2): 199-204.
doi: 10.11674/zwyf.2001.0214
摘要:
通过溶液培养试验 ,对来源于华南酸性土壤的 5个大豆品种的地上部及根部耐低磷及耐酸铝部分指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大豆在磷效率和耐铝毒特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大豆品种 6 2号、乐昌及广州大粒具有较高的磷效率和耐铝毒特性。在低磷及铝毒胁迫下它们具有较高的生物量、磷含量、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总酸分泌量以及主根长。低磷和铝毒胁迫严重影响地上部磷的吸收 ,高磷能缓解铝毒。铝浓度不同处理大豆的地上部无显著差异 ;但在铝毒胁迫下 ,根部的铝浓度比地上部高 5~ 6倍 ,且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初步确定了大豆耐低磷与耐铝毒的相关关系
通过溶液培养试验 ,对来源于华南酸性土壤的 5个大豆品种的地上部及根部耐低磷及耐酸铝部分指标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大豆在磷效率和耐铝毒特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大豆品种 6 2号、乐昌及广州大粒具有较高的磷效率和耐铝毒特性。在低磷及铝毒胁迫下它们具有较高的生物量、磷含量、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总酸分泌量以及主根长。低磷和铝毒胁迫严重影响地上部磷的吸收 ,高磷能缓解铝毒。铝浓度不同处理大豆的地上部无显著差异 ;但在铝毒胁迫下 ,根部的铝浓度比地上部高 5~ 6倍 ,且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初步确定了大豆耐低磷与耐铝毒的相关关系
2001, 7(2): 205-210.
doi: 10.11674/zwyf.2001.0215
摘要:
采用砂培试验结合电子探针等分析方法研究受钙影响的花生生殖生长及种子素质。结果表明 ,低钙导致花生花粉外观变形 ,花粉壁松弛 ,淀粉粒小而稀少 ;电子探针下花生壁K峰升高 ,Ca、P、S和Si峰降低 ,从而影响花粉活力。在一定供钙范围 ,花生总花数、可育花数及产量随供钙增加而增加 ,影响总花数临界供钙水平为 0.6cmol(+) /kg ;影响可育花数及产量的临界供钙水平平均为 1.2 (+) /kg。花生种子钙含量与供钙水平呈显著直线相关 ,其直接影响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 95%以上的花生发芽率和出苗率分别要求种子钙含量不低于 235和 278mg/kg
采用砂培试验结合电子探针等分析方法研究受钙影响的花生生殖生长及种子素质。结果表明 ,低钙导致花生花粉外观变形 ,花粉壁松弛 ,淀粉粒小而稀少 ;电子探针下花生壁K峰升高 ,Ca、P、S和Si峰降低 ,从而影响花粉活力。在一定供钙范围 ,花生总花数、可育花数及产量随供钙增加而增加 ,影响总花数临界供钙水平为 0.6cmol(+) /kg ;影响可育花数及产量的临界供钙水平平均为 1.2 (+) /kg。花生种子钙含量与供钙水平呈显著直线相关 ,其直接影响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 95%以上的花生发芽率和出苗率分别要求种子钙含量不低于 235和 278mg/kg
2001, 7(2): 211-217.
doi: 10.11674/zwyf.2001.0216
摘要: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NaCl胁迫对苜蓿和羊草苗期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NaCl胁迫对苜蓿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明显高于羊草。在稳定供水条件下 ,羊草生长的临界土壤溶液NaCl浓度为 2.54mmol/L ,临界土壤总盐量为 0.59% ;苜蓿生长的临界土壤溶液NaCl浓度为 130mmol/L ,临界土壤总盐量为 0.35%。苜蓿的光合能力受盐胁迫的影响比羊草大 ,尤其是日最大净光合速率随盐度水平的增加明显降低。随土壤含盐量的增加 ,苜蓿和羊草植株N、P含有率变化较小 ,但积累量显著减少 ;K的比吸收率显著降低 ,植株K含量减少 ;植株Na的SAR随土壤盐分增加显著提高 ,Na含量不断积累增加 ,植株K/Na降低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NaCl胁迫对苜蓿和羊草苗期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NaCl胁迫对苜蓿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明显高于羊草。在稳定供水条件下 ,羊草生长的临界土壤溶液NaCl浓度为 2.54mmol/L ,临界土壤总盐量为 0.59% ;苜蓿生长的临界土壤溶液NaCl浓度为 130mmol/L ,临界土壤总盐量为 0.35%。苜蓿的光合能力受盐胁迫的影响比羊草大 ,尤其是日最大净光合速率随盐度水平的增加明显降低。随土壤含盐量的增加 ,苜蓿和羊草植株N、P含有率变化较小 ,但积累量显著减少 ;K的比吸收率显著降低 ,植株K含量减少 ;植株Na的SAR随土壤盐分增加显著提高 ,Na含量不断积累增加 ,植株K/Na降低
2001, 7(2): 218-222.
doi: 10.11674/zwyf.2001.0217
摘要:
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了缺镁胁迫对龙眼苗期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 ,缺镁胁迫下 ,龙眼叶片硝酸还原酶 (NR)活性下降 ,游离氨基酸总量增加 ,水解氨基酸总量减少 ,蛋白质合成受阻而分解加剧 ;核酸酶 (RNase)活性提高 ,核糖核酸 (RNA)、脱氧核糖核酸 (DNA)含量降低 ,缺镁对RNA的影响比DNA大 ;活性氧 (O2-)净产生速率增加。统计分析表明 ,缺镁胁迫下 ,龙眼核酸和蛋白质含量下降是其合成受阻、分解加剧以及活性氧毒害综合作用的结果
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了缺镁胁迫对龙眼苗期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 ,缺镁胁迫下 ,龙眼叶片硝酸还原酶 (NR)活性下降 ,游离氨基酸总量增加 ,水解氨基酸总量减少 ,蛋白质合成受阻而分解加剧 ;核酸酶 (RNase)活性提高 ,核糖核酸 (RNA)、脱氧核糖核酸 (DNA)含量降低 ,缺镁对RNA的影响比DNA大 ;活性氧 (O2-)净产生速率增加。统计分析表明 ,缺镁胁迫下 ,龙眼核酸和蛋白质含量下降是其合成受阻、分解加剧以及活性氧毒害综合作用的结果
2001, 7(2): 223-231.
doi: 10.11674/zwyf.2001.0218
摘要:
高等植物体内 95%以上的NH4+通过GS/GOGAT(谷氨酰胺合成酶 /谷氨酸合成酶 )循环同化。GS、GOGAT在植物叶片、根瘤以及根中均有分布 ,但在不同器官中GS/GOGAT循环的作用不尽相同。在绿色组织中 ,GS/GOGAT循环的主要作用是同化光呼吸产生的NH4+以及硝酸盐在叶中还原产生的NH4+,在根瘤中则主要同化根瘤菌固N产生的NH4+,而在根中则是同化吸收到体内的NH4+以及硝酸盐被吸收后在根中还原产生的NH4+。迄今有关植物GS/GOGAT循环的研究还不太深入 ,但是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及现代植物生理学技术的发展 ,GS/GOGAT循环研究展示广阔前景。对该循环及其调控机制的进一步了解 ,可为合理利用氮肥、提高植物N的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GS/GOGAT循环的研究进展情况
高等植物体内 95%以上的NH4+通过GS/GOGAT(谷氨酰胺合成酶 /谷氨酸合成酶 )循环同化。GS、GOGAT在植物叶片、根瘤以及根中均有分布 ,但在不同器官中GS/GOGAT循环的作用不尽相同。在绿色组织中 ,GS/GOGAT循环的主要作用是同化光呼吸产生的NH4+以及硝酸盐在叶中还原产生的NH4+,在根瘤中则主要同化根瘤菌固N产生的NH4+,而在根中则是同化吸收到体内的NH4+以及硝酸盐被吸收后在根中还原产生的NH4+。迄今有关植物GS/GOGAT循环的研究还不太深入 ,但是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及现代植物生理学技术的发展 ,GS/GOGAT循环研究展示广阔前景。对该循环及其调控机制的进一步了解 ,可为合理利用氮肥、提高植物N的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GS/GOGAT循环的研究进展情况
2001, 7(2): 232-240.
doi: 10.11674/zwyf.2001.0219
摘要:
本文综述了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碳素循环的研究动态。着重讨论了碳在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的分配和去向 ,分析了根际沉积及其影响因素与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碳素平衡之间的关系 ,并提出了今后有关研究的若干重点
本文综述了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碳素循环的研究动态。着重讨论了碳在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的分配和去向 ,分析了根际沉积及其影响因素与根际微生态系统中碳素平衡之间的关系 ,并提出了今后有关研究的若干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