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1008-505X
  • CN 11-3996/S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09年  15卷  第6期

显示方式:
研究论文
长期施肥对小麦-玉米作物系统土壤腐殖质组分碳和氮的影响
龚伟, 颜晓元, 王景燕, 胡庭兴, 宫渊波
2009, 15(6): 1245-1252. doi: 10.11674/zwyf.2009.0601
摘要:
通过对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18年田间施肥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0—20 cm)土壤腐殖质及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的影响。试验设化肥NPK不同组合(NPK、NP、NK、PK),全部施用有机肥(OM),一半有机肥+化肥NPK(1/2OMN)及不施肥(CK)共7个处理。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土壤腐殖质(胡敏酸、富里酸和胡敏素)及活性腐殖质(活性胡敏酸和活性富里酸)组分碳和氮含量,提高可浸提腐殖质(胡敏酸和富里酸)及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分配比例;但施肥对土壤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含量的增加率均分别高于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各处理土壤腐殖质及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含量均为OM处理最高,且有机肥与化肥NPK配施高于单施化肥各处理;而化肥处理中NPK均衡施用效果最好。说明施用有机肥、有机肥与化肥NPK配施及化肥NPK均衡施用是增加土壤腐殖质及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的关键;活性腐殖质组分碳和氮较腐殖质组分碳和氮对施肥措施的响应更灵敏。
贡嘎南山-拉轨岗日山南坡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碳密度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王建林, 欧阳华, 王忠红, 常天军, 李鹏, 沈振西, 钟志明
2009, 15(6): 1253-1259. doi: 10.11674/zwyf.2009.0602
摘要:
高寒草原是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本文以贡嘎南山-拉轨岗日山南坡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试验方法,对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碳密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贡嘎南山-拉轨岗日山南坡高寒草原生态系统植被碳密度平均为0.8435±0.6048 kg/m2,变异系数71.69%。在海拔4424~4804 m范围内,随着海拔升高,植被碳密度表现出增加→减少的分布特征。影响植被碳密度的关键环境因子是:植被高度、0—10 cm地下生物量、10—20 cm地下生物量、0—40 cm土壤含水量、0—20 cm土壤容重、20—40 cm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钾含量和土壤速效氮含量。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矿质氮累积量的影响—以北京通州区为例
蔡万涛, 陈阜, 催永恒, 雷杰, 淮贺举
2009, 15(6): 1260-1265. doi: 10.11674/zwyf.2009.0603
摘要:
运用对通州区调查资料和试验结果,分析了不同典型种植模式对0—2 m土壤矿质氮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0—2 m土壤矿质氮提取利用能力顺序为:向日葵—向日葵﹥冬小麦—夏玉米(玉米秸秆还田)﹥冬小麦—夏玉米(玉米秸秆不还田)﹥冬小麦—大豆﹥玉米—玉米。在大田作物生产中,应进行合理的作物轮作、增加地面覆盖度、轮作中加入有固氮能力的豆科作物、注重与根系发达或深根作物进行轮作,能有效地提取利用土壤深层NO3--N,并能有效减少氮肥向土壤下层的淋洗。蔬菜生产田0—2 m土壤含有较高的NO3--N和NH4+-N,累积量达1935.03 kg/hm2和201.8 kg/hm2,因此,应通过减少氮肥投入量,优化轮作种植模式以提高作物对深层土壤NO3--N的回收利用。
我国主要植烟土壤氮素矿化潜力研究
刘青丽, 任天志, 李志宏*, 张云贵, 刘宏斌
2009, 15(6): 1266-1272. doi: 10.11674/zwyf.2009.0604
摘要:
为研究我国植烟土壤潜在供氮能力及其分布状况,从18个烤烟主产省的317个县采集了500多个土壤样品,采用Stanford的间歇淋洗好气培养法,测定了土壤氮素矿化势和矿化速率常数。结果表明,植烟土壤氮素矿化速率常数(k)平均为0.017/d,土壤氮素矿化势(No)平均为130.6 mg/kg,变幅为5.5~372.0 mg/kg,0—30 cm土壤累积潜在供氮量达到了470.2 kg/hm2。不同植烟区土壤矿化势差异显著,黄淮烟区、北部西部烟区、东北烟区、南部烟区、长江中上游烟区、长江中下游烟区、西南烟区土壤矿化势的分别为:64.1、78.8、99.0、119.9、127.8、135.0 和160.5 mg/kg。其中南方烟区(南部烟区、长江中上游烟区、长江中下游烟区、西南烟区)的矿化势显著高于北方烟区(北部西部烟区和东北烟区)和黄淮烟区。不同类型土壤矿化势存在显著差异,即使是同一类型土壤,其矿化势变异仍很大。因此应从宏观上把握全国植烟土壤的供氮潜力,对于土壤供氮潜力过高的区域,在植烟土壤区划中应考虑进行调整,而对较高的区域,可以考虑采用农艺措施进行调控,减少烟株生育后期氮素供应;而对于土壤供氮适量的区域,应作为优先发展烤烟生产的区域。
施肥对黄土旱塬区黑垆土土壤肥力及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赵云英, 谢永生, *, 郝明德
2009, 15(6): 1273-1279. doi: 10.11674/zwyf.2009.0605
摘要:
本文以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研究了黄土高原旱塬区黑垆土大田对比试验和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肥力硝态氮累积和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能够明显增加土壤养分,氮磷和有机肥配施效果显著;和1984年土壤养分状况相比,大田对比试验土壤有机质增加了27.1%,全氮和全磷提高了84.2%和34.8%,有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增加了46.9%、540.0%和10.2%,养分水平与长期定位试验中氮磷配施相近。长期定位试验中氮磷配施或与有机肥配施能够有效地减少土壤剖面中硝酸盐的累积和淋溶,氮肥单施硝态氮累积量最大,为1006.4 kg/hm2,大田对比试验土壤硝态氮总累积量较长期定位试验中施用氮肥处理的总累积量少。
连续过量施磷和有机肥的产量效应及环境风险评价
张凤华, 廖文华, 刘建玲, *
2009, 15(6): 1280-1287. doi: 10.11674/zwyf.2009.0606
摘要:
通过5年田间肥料定位试验,研究连续过量施用磷肥和有机肥在蔬菜上的产量效应,土壤积累磷在0—5, 0—10, 10—20, 20—80 cm土层的分布特点及农田积累磷的流失风险评价。结果表明,P2O5用量为180~360 kg/hm2,大白菜、伏白菜、辣椒、豆角的产量分别平均增加21.5%、39.5%、71.6%、50.0%;有机肥用量为150~300 t/hm2,4种蔬菜产量分别平均增加23.8%、26.7%、62.6%、80.0%,差异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土壤Olsen-P 在蔬菜上的产量效应符合一元二次式。连续5年施用磷肥和有机肥,0—60 cm土壤各形态磷均显著积累;20—40、40—60、60—80 cm土壤Olsen-P分别相当于0—20 cm Olsen-P 的35.7%、11.8%、7.1%;0—20 cm 土壤Olsen-P分别相当于0—5、0—10 cm Olsen-P的 88.1%、84.0%。0—20 cm土壤Olsen-P与CaCl2-P、NaOH-P、灌溉滞留水中的可溶磷及农田磷流失风险势(P-index )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石灰性土壤Olsen-P可作为评价农田磷生产力和环境风险评价的指标。
太湖水网地区不同种植类型农田磷素渗漏流失研究
宋科, 张维理, 徐爱国, 姚政, 潘剑君, 冀宏杰, 雷秋良
2009, 15(6): 1288-1294. doi: 10.11674/zwyf.2009.0607
摘要:
采用田间原位小型土壤渗漏计法研究了太湖流域水网地区不同种植类型农田土壤中的速效磷累积量与渗漏水中磷素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菜地、果园高的年均磷肥施用量分别为946.8 kg/hm2和832.6 kg/hm2,显著高于水田的年均磷肥施用量(83.6 kg/hm2),约为水田的10~12倍。施入农田中的磷肥主要累积在土壤表层,0—5 cm土层中的Olsen-P含量最高,菜地、果园和水田的平均含量分别高达161.75 mg/kg、143.88 mg/kg和23.77 mg/kg,菜地和果园显著高于水田,约为水田的6~8倍。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中Olsen-P的含量显著降低。农田浅层渗漏水中的可溶态磷在总磷中所占的比例远高于颗粒态磷所占的比例。本研究结果显示,农田浅层渗漏水中溶解性正磷酸盐(DRP)含量与土壤中速效磷(Olsen-P)含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表明伴随着农田施肥量的增加和土壤中速效磷含量的增加,浅层渗漏水中的溶解性正磷酸盐含量会显著增加,大大提高了农田磷素的渗漏淋失风险,造成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巨大潜在压力。
温度和水分对不同肥料条件下黑土磷形态转化的影响及机制
杨佳佳, 李兆君, 梁永超, *, 张林静, 李万峰
2009, 15(6): 1295-1302. doi: 10.11674/zwyf.2009.0608
摘要:
采用室内微宇宙试验法,研究了温度(25℃和10℃)、土壤湿度(湿度分别为最大持水量的50%和25%,即50% WHC和25%WHC)对不同肥料条件下黑土磷素形态转化及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和水分及其交互作用对不同肥料条件下土壤磷形态转化以及土壤酶活性有显著影响。土壤温度(25℃)和土壤湿度(50% WHC)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效磷、Ca2-P、Ca8-P的含量,而土壤有机磷含量显著降低;在土壤中添加氮磷钾肥料后,这种作用变得尤为明显。高的土壤温度(25℃)和合适的土壤湿度(25%WHC)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磷酸酶的活性。土壤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效磷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可以通过提高土壤温度和保持土壤合适的湿度来提高土壤磷酸酶,活化和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进而促进土壤磷释放。
有机质含量对石灰性黄潮土和砂姜黑土磷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
夏海勇, 王凯荣*
2009, 15(6): 1303-1310. doi: 10.11674/zwyf.2009.0609
摘要:
通过往土壤中添加不同量小麦秸秆,经好气培养1年后,获得不同有机质含量梯度的系列土壤,研究有机质含量对石灰性黄潮土和砂姜黑土磷(P)相关吸附参数和不同水土比下解吸溶液P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能够较好地拟合不同有机质含量的两种土壤对P的等温吸附曲线,拟合度均达到显著(P 0.05)或极显著(P 0.01)水平。黄潮土和砂姜黑土P最大吸附量(Xm)、吸附结合能常数(K)、最大缓冲容量(MBC)、吸附饱和度(DPS)及相同水土比下P解吸溶液浓度与有机碳含量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二次抛物线关系。抛物线拐点之前,随有机质含量的提高,P的吸附能力增强,解吸能力降低;拐点之后,吸附能力降低,解吸能力增强。各水土比条件下,P解吸溶液浓度与Xm、K、MBC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DPS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随有机质含量的提高,土壤P植物有效性和P流失风险呈先降低后增强的抛物线趋势;土壤供P缓冲能力则先增强后降低。砂姜黑土Xm、K、MBC均明显高于黄潮土,DPS明显低于黄潮土;且其抛物线拐点滞后,拐点横坐标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黄潮土。不同有机质含量的解吸曲线较黄潮土排列紧密;砂姜黑土黏粒含量、碳酸钙含量明显高于黄潮土,全P和Olsen-P含量明显低于黄潮土,这可能是影响两种石灰性土壤P吸附–解吸特性差别的主要原因。
不同土地利用和施肥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及相关肥力因子的影响
王树起, 韩晓增, 乔云发, 王守宇, 李晓慧
2009, 15(6): 1311-1316. doi: 10.11674/zwyf.2009.0610
摘要:
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和施肥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和相关肥力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苜蓿和土地休闲两种方式与裸地相比脲酶、转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土壤全碳、全氮含量和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增加。其中,脲酶活性增加了24.5%和25.0%,转化酶活性增加了18.4%和18.9%,磷酸酶活性增加了54.6%和50.4%,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加了8.52%和59.3%,土壤全碳、全氮含量分别增加了13.8%、13.0%和36.8%、33.7%,但苜蓿和休闲两种方式间无显著差异。不同施肥方式相比,土壤酶活性、土壤全碳、全氮含量及土壤养分含量相差显著,其高低顺序为:NPKOM (氮磷钾肥+有机肥)>NPKST (氮磷钾肥+秸秆)>NPK(氮磷钾肥)>CK (无肥);施肥,特别是有机肥,显著提高了土壤酶活性,使土壤全碳、全氮、有效养分含量显著增加。表明黑土经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及施肥后土壤肥力提高,土壤质量得到改善。
不同氮营养冬小麦冠层光谱红边特征分析
胡昊, 白由路*, 杨俐苹, 卢艳丽, 王磊, 王贺, 孔庆波
2009, 15(6): 1317-1323. doi: 10.11674/zwyf.2009.0611
摘要:
利用FieldSpec FR2500光谱仪测定了不同氮素处理冬小麦冠层光谱,分析其红边特征变化规律及与农学成分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波长550 nm、680 nm、980 nm、1100 nm与350~680 nm和750~1100 nm可作为氮素营养诊断的敏感特征点与波段范围。随着施氮量的提高,拔节期、抽穗期以及灌浆期的红边位置(REP)、红谷位置(Lo)与光谱反射率一阶微分极大值(FD_Max)均增大,红边宽度(Lwidth)则有减小的趋势。总体上看,施氮与无氮处理在整个生育期均存在较大差异,施氮处理之间差异较小。冠层反射光谱的红边位置、红谷位置、随生育期向长波方向移动,呈现红移现象;从抽穗期开始逐渐减小,呈现蓝移现象。冬小麦红边参数中红边位置与农学组分之间的相关性优于其他参数,除与地上部生物量正相关显著外,与叶面积指数、叶含水率、叶绿素含量、叶可溶性蛋白含量、叶鲜重、叶含氮量均呈正相关且达到极显著水平。红谷位置则与叶面积指数、叶含水率、叶绿素含量、叶鲜重以及SPA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蛋白呈显著正相关。红边宽度与叶面积指数、叶含水率、叶氮含量、叶绿素含量以及叶鲜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反射率一阶导数极大值与叶面积指数、叶含水率、叶鲜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含氮量极显著负相关。通过红边参数与农学组分稳定良好的数学关系,可以对农学组分进行预测估算。
灌水量和时期对高产小麦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郑成岩, 于振文, 王西芝, 武同华
2009, 15(6): 1324-1332. doi: 10.11674/zwyf.2009.0612
摘要:
在每公顷产9000 kg小麦的高产条件下,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W0)、底墒水(W1)、底墒水+拔节水(W2)、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W3)、底墒水+开花水 (W4) 5个灌溉处理,每次灌水60 mm,研究了灌水量和时期对高产小麦氮素积累、分配和转运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不灌水处理(W0)相比较,灌水处理显著增加了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子粒氮素积累量和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向子粒的转移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成熟期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开花后营养器官积累的氮素向小麦子粒转移量和转移率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W2处理最高。2)随着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先降低后回升再降低,在拔节期最低。成熟期,W0处理0—4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灌水处理;随灌水量的增加,100—16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W2处理显著低于W3和W4处理;160—200 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无显著差异。3)随灌水量的增加,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生产效率先增加后降低,W2处理最高;而氮素利用效率则呈逐渐降低趋势,其中W0处理的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W2、W3、W4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氮素利用、子粒产量和土壤中硝态氮的淋溶,底墒水和拔节水各灌60 mm的W2为最佳处理,可供生产中参考。
施肥措施对黄土旱塬区小麦产量和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高会议, 郭胜利, *, 刘文兆, 车升国
2009, 15(6): 1333-1338. doi: 10.11674/zwyf.2009.0613
摘要:
利用中国科学院长武农田生态试验站的长期田间试验(1984~2007年),研究了小麦产量,耕层有机碳变化,评价了土壤管理和气候因素对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SOC)变化的影响。研究涉及6个处理:休闲地(F)、不施肥(CK)、有机肥(M)、氮肥(N)、磷肥(NP)和氮、磷、有机肥(NPM)处理。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SOC积累,CK、M、N、NP、NPM处理平均产量依次为1.5、2.6、2.0、3.3、4.0 t/hm2,2007年F、CK、M、N、NP、NPM处理0—20 cm土层SOC积累量依次为-1.09、0.76、8.59、1.02、3.42和9.5 t/hm2。作物产量与SOC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0),有机碳输入量与SOC含量相关性更好(r=0.97),外源有机碳的输入也是提高SOC的重要措施。施肥措施对作物固碳和SOC影响存在显著(P0.05)差异。土壤固碳速率(Y)与SOC输入量(X)符合线性方程Y=0.231X﹣0.0813(r=0.98)。施肥可以提高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土壤生产力和SOC的积累,且无机肥和有机肥配施效果最佳。
水氮互作对结实期水稻衰老和物质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孙永健, 孙园园, 刘凯, 张荣萍, 马均*
2009, 15(6): 1339-1349. doi: 10.11674/zwyf.2009.0614
摘要:
以杂交稻冈优527为试材,通过淹水灌溉(W1)、“湿润灌溉(前期)+浅水灌溉(孕穗期)+干湿交替灌溉(抽穗至成熟期)”(W2)和旱种(W3)3种灌溉方式及不同的施氮量,研究了水氮互作对水稻衰老生理指标、物质转运及产量的影响及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W2处理下,施氮量为180 kg/hm2的水氮运筹相对于其他处理,能发挥水氮交互效应优势,使剑叶中O2-、H2O2和MDA增幅较慢,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有利于可溶性蛋白等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和SOD、CAT、POD活性及根系活力的提高,促进结实期物质的转运及产量的增加;施氮量达270 kg/hm2各水氮处理交互效应优势减弱,不仅影响结实期水稻正常的生理机能,还会导致物质转运和产量的下降。旱作(W3)条件下,施氮量以90~180 kg/hm2为宜,可缓解水氮互作的负效应,为生产中水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参考。此外,水氮互作下各指标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剑叶中O2-、H2O2和MDA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保护酶活性、Pn及可溶性蛋白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各指标在抽穗后7~14 d与产量呈极显著相关,衰老过程中地下与地上部也密切相关;根系活力与剑叶保护酶活性、Pn及可溶性蛋白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O2-、H2O2和MDA呈显著负相关。
供磷水平对铁、锰、铜、锌在稻株中分布和糙米品质的影响
郝虎林, 杨肖娥*, 冯英, 吴春勇
2009, 15(6): 1350-1356. doi: 10.11674/zwyf.2009.0615
摘要:
用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磷肥施用量对铁、锰、铜、锌在水稻中分布和糙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盆栽条件下,施用磷肥显著降低了Fe、Mn、Cu、Zn在IR68144地上部的积累量,显著增加了Fe、Mn、Cu、Zn在两个品种糙米中的分布。在不同磷肥施用水平下,Fe、Mn、Cu、Zn在IR68144地上部的积累量显著高于IR64,表明IR68144从根到地上部运输微量元素Fe、Mn、Cu、Zn的能力更强。此外,施用磷肥促进了富铁水稻糙米对蛋白质的积累,抑制其对直链淀粉的积累,且导致胶稠度变软,对IR64糙米品质的影响较小。说明合理的磷肥管理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调控子粒微量元素积累,改善稻米营养品质。
分蘖期水稻地上部和空气间的NOX (NO, NO2 ) 交换作用
徐胜光, 陈能场, 周建民, 吴启堂, 毕德
2009, 15(6): 1357-1363. doi: 10.11674/zwyf.2009.0616
摘要:
采用密闭箱法结合42 C型 NO-NO2-NOX 分析仪的快速线检测系统,在气候箱严密控光(L1)和室内自然光暗处理(L2)条件下,研究了分蘖期水稻地上部和空气间的NOX(NO, NO2 )交换作用,结果表明: 1)试验用水稻品种具有较强的NO挥发能力,在L1、L2条件下水稻NO平均挥发速率 [按鲜质量(g, FW)计算] 分别达到0.0188、0.0239 g/(g·h),并在环境空气NO浓度达100 g/m3条件下水稻也能净排放NO;2)水稻能吸收空气NO2,L1、L2条件下水稻NO2平均净吸收速率为0.00084、0.00165 g/(g·h);3)施氮能增强水稻NO挥发,在气候箱严密控光(L1)条件下,短期内(1~2 d)施氮在日间 6:00~10:00 弱光时段和 10:00~14:00强光时段有刺激水稻NOX (NO, NO2 )挥发的效应, 但在14:00~18:00 时段,持续强光能削弱施氮对水稻NO挥发的刺激作用而增强水稻对NO2吸收。4)室内自然弱光条件下(L2),施氮能提高日间水稻的NO净挥发速率,水稻NO2净吸收速率随着有光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夜间暗处理条件下,施氮对促进水稻NO的挥发无明显作用,水稻NO2吸收速率下降。试验结果显示,水稻地上部从空气中净吸收NO2的平均速率远低于NO净挥发速率,分蘖期水稻地上部分与空气间的NOX (NO, NO2 )交换作用主要表现为NO的净挥发,相当于净损失纯N 10.95~12.5 g/(hm2 ·d)。
氮肥与多效唑配合对稻麦两熟区机插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
姚雄, 任万军, 蓝平, 卢庭启, 杨文钰
2009, 15(6): 1364-1371. doi: 10.11674/zwyf.2009.0617
摘要:
采用常规方法测定秧苗素质和产量,弹簧秤法测定秧块盘结力,参照GB/T 6243-2003 评价栽插质量等,研究了氮肥与多效唑配合对稻麦两熟区机插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并评价其栽插质量和产量。结果表明,在机插秧苗的超秧龄特别是严重超秧龄阶段,秧苗素质迅速变劣,表现为株高急剧增加,百株干重和根系活力迅速下降,叶片丙二醛含量呈线性上升。一叶一心期追施适宜的氮肥并配以二次化控措施,可使超秧龄机插秧苗保持较好的移栽状态和栽插质量,保证其高产。在一叶一心期追施氮肥N 6 g/m2并配以100 mg/L多效唑浸种,并在二叶一心期喷施250 mg/L多效唑能保持相对较好的秧苗素质;关键栽插质量指标—漏插率可降低至8.5%,并能获得9.95 t/hm2的较高产量。
长期施钾对红壤水稻土水稻产量及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
廖育林, 郑圣先, *, 鲁艳红, 谢坚, 聂军, 向艳文2
2009, 15(6): 1372-1379. doi: 10.11674/zwyf.2009.0618
摘要:
研究了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中连续27年(1981~2007)施用钾肥对水稻产量和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本试验选择了其中5个处理:CK(不施肥)、NP(施氮、磷肥)、NPK(施氮、磷、钾肥)、NP+RS(施氮、磷肥和稻草)和NPK+RS(施氮、磷、钾肥和稻草)。结果表明,施钾能明显提高水稻产量,施钾肥的NPK和NPK+RS处理27年的早稻平均产量分别比NP和NP+RS处理增加15.2%和10.9%;晚稻增产17.2%和9.1%;在27年54季水稻种植期间,不同施肥处理早、晚稻产量的变化趋势不同。CK、NP处理的早、晚稻产量随时间的推移呈负变化趋势,而NPK、NP+RS和NPK+RS处理的早、晚稻产量呈正变化趋势。施钾的NPK和NPK+RS处理不同土层中土壤全钾、缓效钾和速效钾含量均高于NP和NP+RS处理的相同土层;除NPK+RS处理外,其它各处理表观钾平衡均为负值,其中CK和NP处理钾的负平衡值最大。长期施用钾肥能提高水稻产量和维持土壤钾素肥力。
不同氮素形态比例条件下接种AMF对玉米氮同化关键酶的影响
邓胤, 申鸿, 罗文倩, 郭涛*
2009, 15(6): 1380-1385. doi: 10.11674/zwyf.2009.0619
摘要:
以珍珠岩为基质,通过供应3种不同的NH4+∶NO3ˉ比例营养液,研究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玉米氮同化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看出,与不接种的玉米植株相比,接种Glomus intraradices和Glomus mosseae分别在NH4+∶NO3ˉ=3∶1和NH4+∶NO3ˉ=1∶3形态下提高了植物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接种AMF对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GS)影响不大,但在NH4+∶NO3ˉ=3∶1形态下接种3种AMF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根系GS活性,相对提高了铵态氮在地下部的同化比例。在铵态氮比例较高时,接种AMF的促生效应较好,且AMF提高根系GS活性作用较大。表明丛枝菌根真菌在促进宿主植物对铵态氮的利用作用较大。
不同氮形态和氮水平对水田与旱地烤烟烟叶糖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杨宇虹, 赵正雄, 李春俭, 华水金, *
2009, 15(6): 1386-1394. doi: 10.11674/zwyf.2009.0620
摘要: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硝态氮和铵态氮两种氮肥形态和5个施氮水平对水田与旱地烤烟在团棵期、旺长期、脚叶采烤期、腰叶采烤期和顶叶采烤期烟叶中可溶性总糖、蔗糖、果糖含量,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活性的变化动态及烤后烟叶中可溶性总糖、总氮和烟碱的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用硝态氮和铵态氮后,水田与旱地施氮量分别在0~120和0~112.5 kg/hm2范围内均能明显提高烤烟烟叶中的可溶性总糖、蔗糖和果糖含量;硝态氮和铵态氮的肥效相当。水田烤烟在生育期内烟叶的糖分含量明显高于旱地烤烟。施用氮肥还能明显促进SS和SPS活性,加速烟叶中碳水化合物的代谢。烘烤后旱地烟叶中的可溶性总糖含量(332~383 mg/g,DW)显著高于水田烟叶的含量(305~342 mg/g,DW)。施用铵态氮,旱地与水田可溶性总糖含量(分别为366.5、331.3 mg/g,DW),显著高于硝态氮处理(分别为358.9、317.2 mg/g,DW);而旱地烤烟烟叶的总氮和烟碱浓度(12~16 mg/g,DW)却低于水田烟叶烟碱浓度(16~20 mg/g,DW);旱地烤烟烟叶的可溶性总糖/总氮或烟碱比值高于水田烟叶。
甘蓝型油菜不同氮素子粒生产效率品种的氮素分配特性研究
左青松, 唐瑶, 石剑飞, 杨光, 惠飞虎, 冷锁虎, *
2009, 15(6): 1395-1400. doi: 10.11674/zwyf.2009.0621
摘要:
以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2006~2007年度73个、2007~2008年度98个)为材料,通过测定成熟期不同器官干重、氮素含量,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对供试品种的氮素子粒生产效率(NUEg) 进行聚类并研究了不同NUEg 类型的氮素积累与分配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间NUEg达显著差异。随着NUEg增加,子粒产量、子粒氮素积累量以及子粒中的氮素占全株氮素比例都逐渐增加;而茎枝和果壳中的氮素积累量以及占全株氮素的比例都逐渐减小。生产上提高油菜NUEg,可以通过高NUEg品种的选择以及合理栽培措施调节使营养器官氮素更多向子粒中输送。
杂交棉与常规棉干物质积累和氮磷钾吸收分配及产量比较
房卫平, 李伶俐, 谢德意, 马宗斌, 张东林, 杜远仿
2009, 15(6): 1401-1406. doi: 10.11674/zwyf.2009.0622
摘要:
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杂交棉豫杂35和常规棉中棉41在施N 225、P2O 5 90、K2O 135 kg/hm2条件下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磷钾吸收分配及产量形成特点。结果表明,杂交棉和常规棉的干物质及氮磷钾的阶段积累量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而杂交棉的干物质和氮磷钾在各时期的积累量和日积累强度均明显高于常规棉。随着生长发育进程杂交棉后期干物质和氮磷钾的阶段积累比例比常规棉的高,表明杂交棉在后期有较强的生长和积累的优势。所以,加强杂交棉的后期管理能更好的发挥其增产潜力。杂交棉和常规棉的干物质和氮磷钾在各器官的分配,均表现随生长发育转向生殖器官的比例不断提高,但杂交棉略高于常规棉。在本试验条件下,杂交棉皮棉产量1778.23 kg/hm2,一生吸收 N、P2O5、K2O总量分别为 242.92、82.12、247.76 kg/hm2,N∶P2O5∶K2O=1∶0.34∶1.02;常规棉皮棉产量1377.21 kg/hm2,一生吸收 N、P2O5、K2O总量分别为195.42、65.64、194.09 kg/hm2,N∶P2O5∶K2O=1∶0.34∶0.99。
钾素营养对不同部位棉铃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
郭英, 宋宪亮, 孙学振, *
2009, 15(6): 1407-1412. doi: 10.11674/zwyf.2009.0623
摘要: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钾素营养对上、下部位棉铃纤维品质性状的影响。试验选用2个品种,4个施钾量(K2O 0,60,180和300 kg/hm2)。结果表明:施钾提高了上、下部棉铃的纤维长度,增大了最终纤维麦克隆值,且随施钾量的增加,增幅呈加大趋势,但施钾对纤维长度达最大值的时间无影响;施钾提高了上、下部位棉铃纤维的最终零隔距比强度和3.2 mm隔距比强度,但在上、下部位棉铃间表现存在一定差异,下部棉铃纤维的最终零隔距比强度和3.2 mm隔距比强度均随施钾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上部铃则随施钾量增加一直呈增大趋势;施钾还提高了上、下部棉铃纤维的最终成熟度,而且其增幅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施钾量为300 kg/hm2时,可显著增加上、下部位棉铃纤维的最终成熟度。
施肥对不同品种苜蓿生产力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韩清芳, 周芳, 贾珺, 贾志宽*, 聂俊峰
2009, 15(6): 1413-1418. doi: 10.11674/zwyf.2009.0624
摘要:
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生长7年的3个紫花苜蓿品种的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NP配施和单施K肥对苜蓿均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不同施肥对不同品种的生产力影响效果不同。N30P120处理巨人201+Z和牧歌401+Z产量最高,分别比对照增产41.1%和74.8%;单施K60处理,路宝比对照增产了76.7%。种植苜蓿可以提高土壤氮的有效性,生长7年的苜蓿根系固氮在土壤仍有累积。种植苜蓿,不施肥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而土壤全磷和全钾略有下降。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N30P120处理土壤速效磷增加11.45~41.7 mg/kg;单施钾肥,土壤速效磷含量提高了3.71~4.41 mg/kg,全钾含量增加了0.06~1.69 mg/kg。
铅污染土壤中根表铁膜对宽叶香蒲利用磷的影响
钟顺清, 徐建明, *
2009, 15(6): 1419-1424. doi: 10.11674/zwyf.2009.0625
摘要:
为研究铅污染土壤中根表铁膜对宽叶香蒲(Typha latifolia L.)磷利用效率的影响,利用根袋培养方法在两个Fe2+水平(20、100 mg/L)下诱导根表形成铁膜的宽叶香蒲移栽于土壤中,经4个Pb2+浓度(0、100、500、1000 mg/kg)处理后淹水培养4周,分析根表铁膜和植物体内磷含量。结果表明,地上部生物量随着铅污染强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低铁(20 mg/L)诱导处理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分别比相应高铁(100 mg/L)诱导的高3.5%~19.6%和7.6%~39.8%,且铁对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根表铁膜量随铅污染程度的增加而下降;高铁诱导处理宽叶香蒲的新根形成的铁膜量以及其吸附的磷均高于低铁诱导处理的植株。除1000 mg/kg铅处理外,低铁诱导后植株中磷的含量均比高铁诱导的植株高。本试验条件下,铅污染土壤中植物利用磷为低铁膜量大于高铁膜量。
不同形态氮素对樱桃番茄果实发育和品质的影响
徐新娟, 李庆余, 孙瑞, 仲涛, 宋晓晖, 董彩霞, 沈其荣
2009, 15(6): 1425-1432. doi: 10.11674/zwyf.2009.0626
摘要:
采用基质营养液共培养法,研究了不同形态氮素及配施对樱桃番茄果实解剖结构、果实生长以及发育过程中与品质有关的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全硝(100% NO3-)处理相比,铵硝配施(75% NO3-∶25% NH4+)处理下果实表皮细胞形状更加规则,排列紧密,且角质层覆盖均匀;全铵(100% NH4+)处理的果实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疏松,其角质层厚度在幼果期和绿熟期显著低于另两个处理,在成熟期显著增加。2)全硝和铵硝配施处理果实单果重变化一致,成熟期铵硝配施处理单果重略高。花后14 d全铵处理显著降低单果重,抑制植株生长,并缩短生育时期。3)氮素形态显著影响果实发育过程中氨基酸的变化:全硝呈持续下降趋势,铵硝配施先下降后升高又持续下降,全铵则呈W型。不同形态氮素处理下果实总糖含量均先升后降,于花后21 d达到高峰,此时全铵处理的总糖显著高于另两个处理。全硝及铵硝配施处理下可滴定酸度呈单峰曲线,花后28 d达到最高值;全铵处理在花后7 d含量最高,随后逐渐下降。
硝态氮对淹水条件下甜樱桃根系呼吸速率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王闯, 胡艳丽, 高相彬, 沈向, 郝云红, 毛志泉, *
2009, 15(6): 1433-1438. doi: 10.11674/zwyf.2009.0627
摘要:
以盆栽美早/考特甜樱桃(Prunus avium L.)为试材,测定了在0、10、20、30 mmol/L NO3-溶液中甜樱桃根系呼吸速率和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NO3-减缓了淹水过程中甜樱桃根系呼吸速率的下降幅度,且随NO3-浓度的升高其呼吸速率加强。淹水2~3 d后,NO3-处理的植株根系糖酵解途径(EMP)、磷酸戊糖途径(PPP)和三羧酸循环途径(TCA)的呼吸速率均高于对照,同时增强了根系中磷酸果糖激酶(PFK)、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H )和苹果酸脱氢酶(MDH)的活性。NO3-的加入可以减轻甜樱桃因淹水带来的危害。
嘎拉苹果对春施15N-尿素的吸收、利用与分配特性
赵林, 姜远茂, 彭福田, 李盼盼, 王磊, 李洪波
2009, 15(6): 1439-1443. doi: 10.11674/zwyf.2009.0628
摘要:
以7年生嘎拉苹果(Malus domestica)/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为试材,研究了苹果对春季土施15N-尿素的吸收、利用与分配特性。结果表明,盛花期以细根的Ndff值最高,粗根次之;新梢旺长期和果实膨大期根部吸收的15N优先向新生营养器官运转;果实成熟期以果实中Ndff 值最高,新生器官Ndff值普遍高于贮藏器官;果实采收后 15N在粗根和细根中的Ndff值最高,地上贮藏器官次之,新生营养器官下降到较低水平,树体吸收的15N开始向贮藏器官回流、积累。不同物候期苹果吸收的15N各器官的分配率存在显著差异,盛花期15N优先分配在根系中;新梢旺长期和果实膨大期,根部15N的分配率不断下降,15N主要向新生营养器官分配;在果实成熟期果实成为新的分配中心;果实采收后15N向贮藏器官回流、积累,15N在树体内的运转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转移。春季土施15N-尿素可被树体快速吸收、利用,氮肥利用率随物候期的推移逐渐提高,采收后的当季利用率为27.540%。
熔融造粒腐植酸尿素的缓释性能研究
增兵, 赵秉强*, 林治安
2009, 15(6): 1444-1449. doi: 10.11674/zwyf.2009.0629
摘要:
运用碱处理风化煤得到水溶性腐植酸和沉淀混合物以及未处理的风化煤细粉(80目)分别与熔融尿素混合造粒,制得3种类型的腐植酸尿素产品,利用土柱淋洗方法研究不同腐植酸尿素产品的缓释性能。结果表明,除添加10%的未处理风化煤处理外,其余腐植酸尿素产品与普通尿素相比,均表现出具有氮缓释性能。其中,以添加水溶性腐植酸的产品缓释性最强;且当水溶性腐植酸与尿素比例为3∶7时,肥料的缓释效率最高。在本试验条件下,风化煤类腐植酸熔融造粒工艺下制成腐植酸复合尿素的缓释性能,与添加腐植酸的数量呈正相关;水溶性腐植酸添加比例与腐植酸复合尿素缓释性能相关性较低。3种类型的腐植酸复合尿素,以添加水溶性腐植酸的肥料质量最稳定。对风化煤进行活化后提取水溶性腐植酸,适量添加到熔融尿素中进行造粒,可生产出具有较好缓释性能的腐植酸尿素产品。
中国十三省市土壤中非共生固氮微生物菌种资源研究
孙建光, 徐晶, 胡海燕, 张燕春, 刘君, 王文博, 孙燕华
2009, 15(6): 1450-1465. doi: 10.11674/zwyf.2009.0630
摘要:
从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70份土样中分离、采集到了非共生固氮微生物资源181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采集到的菌种资源在科学分类上属于24属66种,大约占到已报道非共生固氮微生物属的一半,具备一定的多样性和代表性。资源在分类学上的特点是分类地位相对集中,有65株菌属于类芽孢杆菌属,占总量的36%;52株菌属于芽孢杆菌属,占总量的29%;19株菌属于节杆菌属,占总量的11%;这3个属菌株合计占采集资源总量的76%。随地域和作物种类分布的特点是芽孢杆菌和类芽孢杆菌两个属的菌种资源具有很强的地域广泛性和作物广泛性,即从采自全国各地、各种作物的土壤样品几乎都可以分离到这两类菌种。这个研究结果对微生物肥料菌种选育和生产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研究简报
宁南旱区有机培肥对土壤水分和作物生产力影响的研究
苏秦, 贾志宽*, 韩清芳, 李永平, 王俊鹏, 杨宝平
2009, 15(6): 1466-1469. doi: 10.11674/zwyf.2009.0631
摘要:
通过对宁南旱区连续两年的有机肥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肥力梯度下有机培肥对土壤水分及作物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为高、中、低处理下,第1年种胡麻,成熟期的贮水量在0—100 cm土层分别比对照处理高13%、10%和0.9%,胡麻产量分别比对照处理高11%、10%和5%,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对照处理高30%、29%和11%;在第2年种冬小麦,成熟期的贮水量在0—100 cm土层分别比对照处理高16%、14%和7%,冬小麦产量比对照处理高18%、25%、和13%,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对照处理高14%、15%和6%。2年结果看出,施用有机肥可提高土壤含水量,利于土壤的扩蓄增容,且对提高作物产量和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效果。
根际通气对日光温室黄瓜栽培基质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陈红波, 李天来, 孙周平, 王五宏
2009, 15(6): 1470-1474. doi: 10.11674/zwyf.2009.0632
摘要:
试验设通气栽培(Z1),密闭栽培(D1)和常规栽培(CK),研究在黄瓜全生育期内,根际CO2和O2浓度对基质酶活性、基质养分和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Z1处理显著改善基质通气状况。与CK比较,基质CO2含量降低了48.21%,基质O2 含量提高了5.87%;Z1处理比D1和CK处理均提高了基质酶的活性,其中脲酶分别提高11.19%和7.67%、脱氢酶提高38.41%和22.52%、磷酸酶提高38.01%和18.3%、蔗糖酶提高34.81%和20.87%;并且基质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和黄瓜全株干物质积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表明通气栽培有助于提高基质酶活性、基质养分含量和促进植株的生长。
铜、锌、硒对药用菊花主要有效成分和花中硒含量的影响
汤璐, 林江辉, 闫广轩, 李永明, 林亚兰, 王胜, 刘德辉*
2009, 15(6): 1475-1480. doi: 10.11674/zwyf.2009.0633
摘要:
采用3因子5水平3512最优回归设计的盆栽试验,研究铜、锌、硒3元素对药用菊花主要有效成分(总黄酮、绿原酸)和花中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满足其它大、中、微量元素需求条件下,施用铜、锌、硒三种元素对菊花花中的有效成分表现出交互作用。其中,铜、硒配施表现出正效应,并达到显著水平;而铜、锌和锌、硒配施则显示负效应。高水平的铜对菊花生长和有效成分的生成产生严重抑制作用甚或毒害作用。锌是影响菊花内在品质的重要微量元素养分,对提高菊花花中的总黄酮、绿原酸含量的作用显著;缺锌条件下,菊花总黄酮和绿原酸的生成和累积受到阻碍。铜、锌、硒3元素对菊花花中有效成分的影响机理需进一步研究。菊花花中的硒含量与硒的施入数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不受铜、锌元素配施量的影响。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根系理化特性的影响
项洪涛, 冯乃杰, 杜吉到, 马光恕, 刘冰, 郑殿峰*
2009, 15(6): 1481-1485. doi: 10.11674/zwyf.2009.0634
摘要: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荷兰212为材料,叶面喷施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比较根体积、根鲜重、根干重的变化,根系活力,根系中多酚氧化酶、淀粉酶和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研究了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根系理化特性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对根系理化特性的影响较大,它可以有效地调控根系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在喷药后24 d时,与对照相比,降低了根系的鲜重、体积、干重以及根系活力和淀粉酶活性。SOD模拟物(SODM)可以提高喷药24 d后的根系体积。氯化胆碱(Cc)对根系的形态指标略有影响,对根系活力、淀粉酶以及抗坏血酸氧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不明显。
磷肥和钾肥对老龄多叶老芒麦牧草生物量和品质的影响
韩德梁, 徐智明, 艾琳, 韩烈保, *
2009, 15(6): 1486-1494. doi: 10.11674/zwyf.2009.0635
摘要:
对8龄多叶老芒麦人工草地进行施磷、钾试验。结果显示,施磷肥对抽穗期、开花期和乳熟期老芒麦的地上生物量分别增重16.25%~50.32%、5.86%~35.74%和10.72~44.37%,施钾肥增重16.96%~51.56%、9.63%~58.32%和12.70%~46.91%。在氮钾或氮磷施量适中时,配施磷肥112.5 kg/hm2或配施钾肥75 kg/hm2时,老芒麦的地上生物量最大。配施磷和钾能显著增加老芒麦025 cm根重(P<0.05)。配施磷或钾75 kg/hm2时,老芒麦05和025 cm根重最大,分别为8.97 g/m2、9.06 g/m2和21.39 g/m2、23.84 g/m2。配施磷和配施钾时,老芒麦茎秆中粗蛋白(CP)和粗脂肪(CF)含量呈先增后降变化,施磷75 kg/hm2或施钾112.5 kg/hm2时,老芒麦茎杆中CP和CF的含量最大。配施等量磷、钾肥,施磷茎秆中CP和CF含量高于施钾,二者最大值差分别是0.53%和0.38%。三个生育期内,老芒麦地上部分与地下根系增重不总是与施肥量呈正相关,相同施肥量下钾肥的增重略高于磷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