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1008-505X
  • CN 11-3996/S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黑土地肥力提升与养分高效利用”专刊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东北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垦殖时间较短的土壤类型之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压舱石和稳压器的作用。由于过度垦殖和水土流失,黑土肥力逐年下降,黑土发生退化,主要表现在黑土有机质锐减、耕作层变薄、犁底层增厚,物理性质恶化以及生物功能退化,加之区域内部分土壤类型存在原生障碍(如白浆土的白浆层、黑钙土的钙积层),影响了东北黑土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产能的稳定与提升。据统计,近 60 年来,黑土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 1/3,部分地区下降了50%,0—30 cm 土层土壤容增加了 7.59%~59.49%,田间持水量下降了10.74%~53.90%,贯穿阻力增加了21.61%。黑土退化导致作物减产 30%以上。黑土肥力的下降导致区域粮食生产对化肥依赖越来越严重,带来了化肥利用率低、潜在环境风险加剧等一系列问题。目前黑土保护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2017 年农业部联合六部委联合印发了《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明确提出到 2030 年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平均提高 1 个等级(别)以上;有机质含量平均达到 32 g/kg,提高 2 g/kg。建议通过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复等措施有效遏制黑土退化,持续提升黑土耕地质量。如何实现黑土肥力提升、化肥减施增效和农业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当前黑土保护工作中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为此,《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组织虚拟专刊“黑土肥力提升与养分高效利用”,现面向国内外科研人员征集相关研究论文,集中报道东北黑土区(含东北主要农业土壤类型)的肥力提升和养分高效利用及其调控技术与原理等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提供技术途径,为实现黑土保护利用、粮食产能提升、肥料增效、农业绿色发展等目标提供理论科技撑。

一、征稿主要范围:

(1)黑土地肥力形成与调控机制

(2)黑土区氮、磷养分高效利用的调控机理

(3)黑土有机质转化、积累过程及微生物驱动机制

(4)黑土物理性质和孔隙结构的调控过程

二、收稿周期:

投稿时间:2021/11/01-2024/04/30;评审截止时间:2024/07/31

三、特邀编辑:

1 . 邹文秀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女,黑龙江巴彦人,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养分循环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黑土肥力调控过程与机理研究。在 Geoderma 和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等 SCI 期刊发表论文 30 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 15 篇;并发表中文核心 10 余篇,目前担任《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编委。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黑龙江省应用基础研发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野外台站联盟项目、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建设等项目。近年来,研究成果多次获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科科技进步一等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类成果一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合作奖等省部级一等奖 5 项。

联系方式:zouwenxiu@iga.ac.cn,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平路 138 号,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哈尔滨)。

2. 鲁彩艳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女,内蒙古赤峰市人,农学博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农田生态系统碳、氮等主要营养元素的迁移转化和稳定同位素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在Geoderma,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 SCI 论文 16 篇。主持 2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 项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子课题、1 项辽宁省重点研发项目。担任《生态学杂志》编委,沈阳市拔尖人才。

联系方式:microyan76@126.com,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 72号,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3. 周 虎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男,农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土壤物理学研究。在 EJSS、SSSAJ 等 SCI 期刊发表论文 40 多篇。主持 4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担任 Soil Use and Management、Geoderma、Soil、Frontier in Agronomy 等期刊副编辑或编委。

联系方式:zhouhu@cau.edu.cn,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路 2 号,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4. 陈增明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员

男,山东青州人,农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黑土碳氮循环研究,在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Global Change Biology、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等SCI 期刊发表论文 30 多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论文12篇。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 项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等。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得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中国土壤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担任中国土壤学会和江苏省土壤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学术期刊 Geoderma和 Agronomy 编委以及20多种期刊审稿人。

联系方式:zmchen@issas.ac.cn,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北京东路 71 号,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5. 丁 凡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副教授


男,湖北随州人,理学博士,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土壤有机质形成和稳定机制、地膜覆盖的生态与环境效应等研究。在 Global Change Biology、Plant and Soil、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等杂志发表论文 25 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 SCI 论文 8 篇。主持 2 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 1 项全球挑战研究基金。担任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和 Soil Ecology Letters 客座编委,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评审编委。

联系方式:dingfan1985@syau.edu.cn,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东陵路 120 号,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

6. 高 强  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男,吉林九台人,农学博士,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新型肥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化学肥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土壤学会副理事长;农业农村部科学施肥专家指

导组成员、吉林省黑土地保护专家委员会成员。担任《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编委。主要从事黑土地保护与利用、东北主要作物养分资源管理、新型肥料研发等方面工作。在Nature和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 等 SCI 期刊发表论文 40 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30 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30 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以及省部级项目 5 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 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项。

联系方式:gyt199962@163.com, 吉林省长春市新城大街 2888 号,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7 .彭显龙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男,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植物营养学科后备带头人,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青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土壤与肥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土壤肥力与肥料专业委员会、植物营养生物学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土壤培肥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稻田培肥与养分管理工作,有3项技术被列为黑龙江省农业主推技术,曾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长特别奖,发表科研论文 50 多篇,其中 SCI 论文 10多篇,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 10 多项,《中国农业科学》、《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等期刊审稿专家。

联系方式:pxl0508@163.com;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长江路600号,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