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肥是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是耕地质量提升和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支撑和物质保障。绿肥有过辉煌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最高年种植面积超过1330万公顷;也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萧条,种植面积一度下滑至133万公顷。近年来,长期大量的化学品投入,导致资源环境压力加大。本世纪初,绿肥重新受到社会关注,绿肥生产逐渐恢复。2020年绿肥种植面积恢复至400万公顷,接近绿肥潜力面积的10%。同时,绿肥的研究水平逐步提升。近期,农业农村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将绿色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领方向。绿肥在化肥减施、耕地质量提升、生态保护修复、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等方面的作用愈发显现,绿肥生产迎来空前发展机遇。绿肥研究领域不再局限于植物营养学与土壤学等传统农学,环境科学、生态学领域也将是绿肥的重要方向。为此,《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组织虚拟专刊“绿肥效应与机制”,现面向国内外研究人员征集相关研究论文,从绿肥–主作物–生态环境等多角度出发,集中报道绿肥生产利用、绿肥增产培肥效应、绿肥参与的土壤养分循环、绿肥制度下主作物养分吸收利用、绿肥制度下的温室气体排放与重金属治理等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为绿肥生产利用及绿肥利用下的耕地质量提升、节肥减排控污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一、 征稿主要范围
1)绿肥高产栽培技术
2)绿肥养分高效截获资源筛选与评价
3)基于绿肥的土壤养分循环及机制
4)基于绿肥的主作物养分吸收利用、产量与品质
5)基于绿肥的温室气体排放、重金属治理效应与机制
二、收稿周期
投稿时间:2021/10/01~2023/10/01
同行评审截止时间:2023/12/31
三、特邀编辑组成
1. 曹卫东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
男,安徽枞阳人,农学博士。2008至今任绿肥行业专项、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绿肥养分截获与高效利用岗位科学。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百千万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主要从绿肥作物生产利用技术创新与集成、绿肥综合效应评价及机理机制等方向开展研究,同时探索基于绿肥的农业清洁生产产业化路径。近10年,获得省部级奖11项。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Geoderma、Soil & Tillage Research、Plant Communications、《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土壤学报》、《草业学报》等期刊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
联系方式:caoweidong@caas.cn;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中国农业科学院
2. 柴 强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男,甘肃武威人,农学博士。任甘肃农业大学副校长,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绿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多熟种植、节水农业、循环农业、旱地绿肥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地厅级科技进步奖4项,主参编专著15部。在Nature Communication、PNAS、Field Crops Research、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Soil & Tillage Research等期刊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
联系方式:chaiq@gsau.edu.cn;兰州市安宁区营门村1号甘肃农业大学
3. 高亚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男,陕西岐山人,农学博士。主要从事旱地绿肥高效利用及其环境效应、旱地作物营养与施肥等方面研究。“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先后两次主持绿肥行业专项课题任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Field Crops Research、Geoderma、Soil & Tillage Research等期刊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
联系方式:yajungao@nwsuaf.edu.cn;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杨凌示范区西农路22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4. 耿明建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男,河南南阳人,农学博士,现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绿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7年受聘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主要从事绿肥与土壤养分管理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专项等科研项目20余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参编专著6部。在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Plant and soil、Soil & Tillage Research、《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等期刊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30余篇。
联系方式:mjgeng@mail.hzau.edu.cn;湖北省武汉市南湖狮子山街一号
5. 聂 军 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男,湖南沅江人,农学博士,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监事、湖南省土肥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主要从事水田绿肥作物高效生产与利用技术研究。获科技成果奖励18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项,中华农业科技奖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在Soil &Tillage Research、Weed Science、Applied Soil Ecology、Pedosphere、《中国农业科学》、《应用生态学报》、《土壤学报》、《水土保持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联系方式:niejun197@163.com; 长沙市芙蓉区远大二路892号
6. 石孝均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
女,重庆铜梁人,农学博士,任西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主要从事土壤肥力监测与改良培肥、基于绿肥的果园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环境质量研究。担任三峡库区紫色土土壤质量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农业农村部科学施肥专家组成员、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重庆市植物营养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土壤学会副理事长。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专项等项目。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Geoderma、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中国农业科学》等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
联系方式:shixj@swu.edu.cn;重庆北碚,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7. 武 际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男,安徽舒城人,农学博士,现任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长。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皖江综合试验站站长、国家农业科学土壤质量太和观测实验站站长、中国土壤学会理事、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绿肥工作组委员、主要从事作物养分管理、绿肥新品种选育及综合利用效应评价等研究。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项,认定绿肥作物新品种11个,制订发布安徽省地方标准16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联系方式:wuji338@163.com; 合肥市庐阳区农科南路40号
8. 徐昌旭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男,江西新建人,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南昌综合试验站站长,兼任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绿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从事绿肥栽培与利用、低产土壤改良、耕地土壤重金属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研究工作。在Field Crops Research、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土壤学报》、《草业学报》、《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或参编著作12部。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重点任务2项,江西省重大研发专项课题2项。
联系方式:changxux@sina.com; 南昌市南昌县莲塘中大道1738号
(阅读: 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