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SN 1008-505X
  • CN 11-3996/S

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作物增产与氮磷减排”专刊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在我国发布的“十四五”规划中,粮食安全战略首次被纳入五年规划。面对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和粮食种植面积扩大潜力有限的形势,持续提高作物单产仍然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唯一选择。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一半作用归功于化肥。据统计,我国消耗的化肥占全球的1/3,氮、磷肥利用率却不足40%,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化肥的过量施用改变了土壤的养分平衡,大量的氮磷等元素流失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N2O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NH3挥发引起的雾霾、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等。破解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三重挑战的关键在于研发面向作物产量和环境双赢的化肥施用策略。为此,《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组织虚拟专刊“作物增产与氮磷减排”,现面向国内外研究人员征集相关研究论文,从植物–根系–根际–菌丝际–土体及其微生物等多角度出发,集中报道我国农田主要作物,包括果树和蔬菜等经济作物增产和氮磷减排机制及其调控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为农田氮磷面源污染防控、协同作物增产和氮磷减排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一、 征稿主要范围:

1) 我国主要农田土壤氮磷周转过程及其微生物驱动机制

2) 我国主要农田化肥氮磷去向、损失途径及调控原理

3) 化学氮磷肥优化管理措施的农学和环境效应评价

4) 碳中和背景下全球变化因子对作物增产和氮磷循环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

5) 相关领域的交叉性研究成果

二、收稿周期:

投稿时间:2021/12/01~2022/12/31

同行评审截止时间:2023/03/31

三、特邀编辑组成:

 1. 程 谊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

男,安徽绩溪人,理学博士,任江苏省土壤学会土壤资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土壤氮素循环及其农业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Earth-Science ReviewsGlobal Change Biology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SCI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并发表2篇《土壤学报》新视角与前沿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等4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和1项德国EuroChem Agro GmbH技术服务项目。担任土壤学经典期刊EUR J SOIL SCI副主编、农林科学1区期刊AGR ECOSYST ENVIRON副主编、以及《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和《同位素》编委。

联系方式:ycheng@njnu.edu.cn;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文苑路1号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 汪 玉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员

女,安徽安庆人,理学博士,任江苏省土壤学会土壤资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从事土壤磷素循环及其农业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Soil &Tillage Research,Geoderma,Plant and Soil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并发表中文核心4篇。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子课题等。

联系方式:wangyu@issas.ac.cn;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71号,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3. 江 瑜   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

男,江西上饶人,农学博士。主要从事稻田生态、作物耕作、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重点探讨作物栽培耕作措施和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和农田环境的影响。近5年来,以第一/通讯作者在Science Advances和Global Change Biology等农业科学或生态环境科学国际主流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0余篇。202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现担任农林科学1区期刊AGR ECOSYST ENVIRON“作物增产与温室气体减排”专刊客座管理编辑。

联系方式:yujiang@njau.edu.cn;江苏省南京市卫岗1号,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4. 周 丰   北京大学城市环境学院研究员

男,湖南岳阳人,理学博士,兼任全球碳计划氧化亚氮工作组成员、国际氮素联盟东亚工作组成员、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水专项等12项,发表期刊论文130余篇,其中在Nature、PNAS、Nature Communication、National Science Review等期刊发表SCI论文73篇。担任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和Biogeochemistry副主编,《农业环境科学学报》和《湖泊科学》等杂志编委。曾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11)、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5/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九届青年科技奖、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

联系方式:zhouf@pku.edu.cn;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5. 张丽梅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女,云南昆明人,理学博士,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物和生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土壤氮素循环微生物学机理及其调控,微生物组与土壤健康相关研究。担任Soil Ecology Letters、Journal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期刊副主编,《生物多样性》、《生态学杂志》期刊编委。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3),NSFC-RS牛顿高级学者基金(Newton Advanced Fellowship)(2018)等5项,重点研发项目课题1项等,研究成果在PNAS、The ISME Journal、Microbiome、New Phytologist、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参编专著3部。获“第十二届中国土壤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5) 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称号。

联系方式:zhanglm@rcees.ac.cn;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6. 薛利红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女,河南修武人,农学博士,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团队首席,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和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一直从事农田养分管理与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方面的研究与示范工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水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30余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Science of Total Environment,Chemosphere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中文核心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二十余项,获省部级科技奖项3项,主编国家标准1项和省地方标准2项(均已报批)。任《土壤通报》编委和《环境工程技术学报》青年编委。

联系方式:njxuelihong@gmail.com; 江苏省南京市钟灵街50号,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7. 梁新强   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

男,浙江余杭人,工学博士,任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院长助理、环境工程系主任,浙江省水体污染控制与环境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氮磷面源污染防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和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浙江省农业生态与能源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专家,《环境生态学》期刊特邀编委。主持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题任务,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研究成果在Nature、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期刊上发表,主编著作6部,获发明专利授权25项,主持制定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浙江省地方标准 1项。

联系方式:liang410@zju.edu.cn;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8. 崔振岭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男,山东东营人,农学博士,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主要从事以根层调控为核心的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研究。担任Field Crops Research编委(2012-2018)和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2018-至今),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2016),世界粮食奖-诺曼·博洛格实地研究与应用奖(2017),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科学奖(2018)。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公益性行业专项、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948项目、国际技术引进中德国际合作等项目。以第一或通讯(含并列)作者在Nature,PNAS发表论文3篇,在Global Change Biology, Field Crops Research等主流期刊发表SCI论文78,其中近五年发表论文33篇。两篇Nature论文先后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4)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18)”,2019 和2020 年连续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联系方式:cuizl@cau.edu.cn;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分享到: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