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16卷 第4期
2010, 16(4): 777-785.
doi: 10.11674/zwyf.2010.0401
摘要:
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大麦/玉米间作、小麦/玉米间作和蚕豆/玉米间作及其对应单作体系,在不施氮和施氮225 kg/hm2情况下,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土壤剖面无机氮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作物对养分的竞争能力与其根区土壤无机氮浓度和累积量密切相关。两作物共生期不施氮肥时,0—100 cm土层,土壤剖面无机氮残留量是间作大麦和间作小麦根区分别比间作蚕豆根区减少203~282和107~171 kg/hm2; 与大麦和小麦间作的玉米根区分别比与蚕豆间作的玉米根区减少93~120和56~87 kg/hm2。土壤无机氮累积量受作物类型、种间相互作用强度及实时土壤环境条件影响。种间相互作用提高了间作大麦和小麦的氮素当季回收率,但使与其间作的玉米氮素当季回收率降低。大麦/玉米和小麦/玉米竞争体系在不施氮肥时氮素利用效率最高。施用氮肥使大麦、小麦氮素收获指数降低,玉米氮素收获指数升高,对蚕豆无影响。在选择配对作物时,为获得间作优势要充分考虑作物竞争能力、土壤基础肥力条件、施肥水平及配套栽培措施等。低肥力土壤宜选择豆科/禾本科互惠体系,高肥力土壤宜选择禾本科/禾本科竞争体系。
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大麦/玉米间作、小麦/玉米间作和蚕豆/玉米间作及其对应单作体系,在不施氮和施氮225 kg/hm2情况下,对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土壤剖面无机氮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作物对养分的竞争能力与其根区土壤无机氮浓度和累积量密切相关。两作物共生期不施氮肥时,0—100 cm土层,土壤剖面无机氮残留量是间作大麦和间作小麦根区分别比间作蚕豆根区减少203~282和107~171 kg/hm2; 与大麦和小麦间作的玉米根区分别比与蚕豆间作的玉米根区减少93~120和56~87 kg/hm2。土壤无机氮累积量受作物类型、种间相互作用强度及实时土壤环境条件影响。种间相互作用提高了间作大麦和小麦的氮素当季回收率,但使与其间作的玉米氮素当季回收率降低。大麦/玉米和小麦/玉米竞争体系在不施氮肥时氮素利用效率最高。施用氮肥使大麦、小麦氮素收获指数降低,玉米氮素收获指数升高,对蚕豆无影响。在选择配对作物时,为获得间作优势要充分考虑作物竞争能力、土壤基础肥力条件、施肥水平及配套栽培措施等。低肥力土壤宜选择豆科/禾本科互惠体系,高肥力土壤宜选择禾本科/禾本科竞争体系。
2010, 16(4): 786-793.
doi: 10.11674/zwyf.2010.0402
摘要:
为提高甘肃河西绿洲粮食高产、稳产、高效生产能力及土壤养分资源管理水平,通过设置于甘肃河西绿洲长达25年(1982~2006年)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研究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供给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连续25年不施用任何肥料或单施氮肥,会导致农田土壤生产能力严重衰退; 氮、磷或氮、磷、钾肥配合施用能使作物持续高产、稳产; 随试验年限的延续,磷肥、有机肥增产效应逐渐积累,并表现出良好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钾肥在试验开始后最初6年(1982~1987年)无显著增产效应,中期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1988~1992年),后期14年(1993~2006年)显著增产。土壤磷素自然供给能力随试验年限的延续逐渐减小,而钾素的自然供给能力相对稳定。
为提高甘肃河西绿洲粮食高产、稳产、高效生产能力及土壤养分资源管理水平,通过设置于甘肃河西绿洲长达25年(1982~2006年)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研究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供给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连续25年不施用任何肥料或单施氮肥,会导致农田土壤生产能力严重衰退; 氮、磷或氮、磷、钾肥配合施用能使作物持续高产、稳产; 随试验年限的延续,磷肥、有机肥增产效应逐渐积累,并表现出良好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钾肥在试验开始后最初6年(1982~1987年)无显著增产效应,中期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1988~1992年),后期14年(1993~2006年)显著增产。土壤磷素自然供给能力随试验年限的延续逐渐减小,而钾素的自然供给能力相对稳定。
2010, 16(4): 794-800.
doi: 10.11674/zwyf.2010.0403
摘要:
采用湿筛和重液悬浮的物理分组方法分析了18年不同施肥模式下灰漠土有机碳组分含量差异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 与不施肥相比,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和1.5 NPKM)增加各有机碳组分的效果最显著,且粗和细自由颗粒有机碳、物理保护有机碳、矿物结合有机碳增加速率最高,平均分别达到0.12、0.06、0.08及0.17 g/(kg·a); 秸秆还田使粗和细自由颗粒有机碳分别以0.05和0.03 g/(kg·a)的速率增加,而撂荒和施化肥维持着各有机碳组分的含量。不同有机碳组分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以粗自由颗粒有机碳含量增幅最高,不同施肥模式下平均增幅是其它有机碳组分的2.1~8.0倍; 以矿物结合有机碳所占比例最高,达到56.9%~77.8%,说明粗自由颗粒有机碳对施肥较敏感,而矿物结合有机碳是灰漠土固存有机碳的主要形式。综上分析,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是提高灰漠土有机碳组分含量和培肥土壤的有效模式。
采用湿筛和重液悬浮的物理分组方法分析了18年不同施肥模式下灰漠土有机碳组分含量差异及其演变特征。结果表明: 与不施肥相比,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和1.5 NPKM)增加各有机碳组分的效果最显著,且粗和细自由颗粒有机碳、物理保护有机碳、矿物结合有机碳增加速率最高,平均分别达到0.12、0.06、0.08及0.17 g/(kg·a); 秸秆还田使粗和细自由颗粒有机碳分别以0.05和0.03 g/(kg·a)的速率增加,而撂荒和施化肥维持着各有机碳组分的含量。不同有机碳组分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以粗自由颗粒有机碳含量增幅最高,不同施肥模式下平均增幅是其它有机碳组分的2.1~8.0倍; 以矿物结合有机碳所占比例最高,达到56.9%~77.8%,说明粗自由颗粒有机碳对施肥较敏感,而矿物结合有机碳是灰漠土固存有机碳的主要形式。综上分析,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是提高灰漠土有机碳组分含量和培肥土壤的有效模式。
2010, 16(4): 801-808.
doi: 10.11674/zwyf.2010.0404
摘要:
在山西石灰性褐土一年一作条件下,通过1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钾和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和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施用氮、磷肥,冬小麦年平均产量5.5 t/hm2,土壤钾素养分严重亏缺,年平均亏缺104.3 kg/hm2,与试验前的初始值比较,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分别下降23.6%和14.3%。在施用氮、磷肥的基础上每年施用钾肥(K2O 150 kg/hm2),平均增产10.2%以上; 小麦秸秆还田平均增产6.6%以上,二者配合平均增产17.6%,年平均吸钾量提高32.0 kg/hm2。与试验初始值比较,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分别提高38.6%和11.0%。在施用氮、磷肥的基础上,长期施用钾肥和秸秆还田在显著增加冬小麦的经济产量、生物产量和吸钾量的同时,也减少年度间因气候因素等影响引起的产量变异,提高年度间产量和植物吸钾量的稳定性。
在山西石灰性褐土一年一作条件下,通过1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钾和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和土壤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施用氮、磷肥,冬小麦年平均产量5.5 t/hm2,土壤钾素养分严重亏缺,年平均亏缺104.3 kg/hm2,与试验前的初始值比较,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分别下降23.6%和14.3%。在施用氮、磷肥的基础上每年施用钾肥(K2O 150 kg/hm2),平均增产10.2%以上; 小麦秸秆还田平均增产6.6%以上,二者配合平均增产17.6%,年平均吸钾量提高32.0 kg/hm2。与试验初始值比较,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分别提高38.6%和11.0%。在施用氮、磷肥的基础上,长期施用钾肥和秸秆还田在显著增加冬小麦的经济产量、生物产量和吸钾量的同时,也减少年度间因气候因素等影响引起的产量变异,提高年度间产量和植物吸钾量的稳定性。
2010, 16(4): 809-816.
doi: 10.11674/zwyf.2010.0405
摘要:
为探索太湖流域水网地区农田土壤氮素通过地表径流与耕层渗漏的流失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浙江省嘉兴市、上海市的松江县和青浦县,选择稻田、种植年限短的菜地、种植年限长的菜地3种类型农田,采用原位模拟降雨,研究渗漏与地表径流方式下的农田氮素流失量、流失形态特征,以及土壤养分含量对氮素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农田在地表径流方式下农田总氮流失量差异不显著; 渗漏方式下种植年限长的菜地和种植年限短的菜地总氮流失量差异也不显著。渗漏方式下总氮流失量显著高于地表径流方式。农田0—5、0—2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分别为31.2~472.9和33.2~171.1 mg/kg时,与渗漏液硝态氮、水溶性总氮、总氮的流失量、流失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为探索太湖流域水网地区农田土壤氮素通过地表径流与耕层渗漏的流失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浙江省嘉兴市、上海市的松江县和青浦县,选择稻田、种植年限短的菜地、种植年限长的菜地3种类型农田,采用原位模拟降雨,研究渗漏与地表径流方式下的农田氮素流失量、流失形态特征,以及土壤养分含量对氮素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农田在地表径流方式下农田总氮流失量差异不显著; 渗漏方式下种植年限长的菜地和种植年限短的菜地总氮流失量差异也不显著。渗漏方式下总氮流失量显著高于地表径流方式。农田0—5、0—2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分别为31.2~472.9和33.2~171.1 mg/kg时,与渗漏液硝态氮、水溶性总氮、总氮的流失量、流失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2010, 16(4): 817-823.
doi: 10.11674/zwyf.2010.0406
摘要:
采集了三峡重庆库区柑橘主产区459个果园0—30 cm的土壤样品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库区有78.7%柑橘园土壤pH值适合柑橘生长; 有60.3%的柑橘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速效氮和磷缺乏,分别占到72.4%和41.7%,土壤速效钾缺乏和过量并存。库区柑橘园缺乏有效B、Zn、Fe、Mn的比例分别为86.3%、37.9%、27.0%、20.3%; 土壤有效Fe、Mn和Cu含量在部分果园存在过量现象,分别占柑橘园的52.5%、36.4%和26.4%。因此,该区柑橘生产要因地制宜,建议在柑橘园增施B、Zn肥,石灰和其它碱性肥料,同时减少喷施含Cu杀菌剂。
采集了三峡重庆库区柑橘主产区459个果园0—30 cm的土壤样品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库区有78.7%柑橘园土壤pH值适合柑橘生长; 有60.3%的柑橘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土壤速效氮和磷缺乏,分别占到72.4%和41.7%,土壤速效钾缺乏和过量并存。库区柑橘园缺乏有效B、Zn、Fe、Mn的比例分别为86.3%、37.9%、27.0%、20.3%; 土壤有效Fe、Mn和Cu含量在部分果园存在过量现象,分别占柑橘园的52.5%、36.4%和26.4%。因此,该区柑橘生产要因地制宜,建议在柑橘园增施B、Zn肥,石灰和其它碱性肥料,同时减少喷施含Cu杀菌剂。
2010, 16(4): 824-832.
doi: 10.11674/zwyf.2010.0407
摘要:
以黄土高原丘陵区陕北延安燕沟流域为例,研究了退耕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对植被恢复过程的响应。结果表明,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植被盖度、多度和物种数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然后又增加的趋势。同对照农地相比,表层(0—5 cm)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均明显增加。表层土壤呼吸速率和微生物量碳、氮、磷分别比对照农地增加31.61%~360.75%和15.19%~512.81%、122.91%~697.15%、193.5%~2068.17%。表层土壤呼吸速率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是在植被恢复初期(0~29年),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 植被恢复30~55年期间,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减少; 而植被恢复55年以后,又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的变化与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趋势类似。除植被恢复8和16年外,植被恢复年限间的土壤呼吸速率、呼吸熵和微生物量碳、氮、磷均有显著性差异。表层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微生物量氮、磷呈极显著相关,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微生物量氮呈显著相关; 而土壤呼吸熵与呼吸速率和微生物量碳、氮、磷相关性不明显。
以黄土高原丘陵区陕北延安燕沟流域为例,研究了退耕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对植被恢复过程的响应。结果表明,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植被盖度、多度和物种数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然后又增加的趋势。同对照农地相比,表层(0—5 cm)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均明显增加。表层土壤呼吸速率和微生物量碳、氮、磷分别比对照农地增加31.61%~360.75%和15.19%~512.81%、122.91%~697.15%、193.5%~2068.17%。表层土壤呼吸速率对植被恢复的响应是在植被恢复初期(0~29年),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 植被恢复30~55年期间,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减少; 而植被恢复55年以后,又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的变化与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趋势类似。除植被恢复8和16年外,植被恢复年限间的土壤呼吸速率、呼吸熵和微生物量碳、氮、磷均有显著性差异。表层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微生物量氮、磷呈极显著相关,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微生物量氮呈显著相关; 而土壤呼吸熵与呼吸速率和微生物量碳、氮、磷相关性不明显。
2010, 16(4): 833-839.
doi: 10.11674/zwyf.2010.0408
摘要:
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典型设施栽培地山东寿光的部分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并根据温室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选取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尼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Cu、Cr、Pb在设施栽培土壤耕层(0—20 cm)的含量达最大值,显著高于露地土壤; 而设施栽培土壤中Zn和Cd的含量分别在20—40 cm和40—60 cm的土层达到最大值,其中Zn含量在0—20 cm和60—80 cm的土层显著高于露地土壤,Cd含量在0—20 cm,40—60 cm,60—80 cm和80—100 cm的土层显著高于露地土壤。从不同使用年限设施栽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变化看出,重金属在设施栽培2~4年的土壤中含量最高。对研究区设施栽培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风险评估及分级发现,山东寿光设施土壤耕层主要受到重金属Cd的污染。
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典型设施栽培地山东寿光的部分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并根据温室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选取单项污染指数法和尼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土壤的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Cu、Cr、Pb在设施栽培土壤耕层(0—20 cm)的含量达最大值,显著高于露地土壤; 而设施栽培土壤中Zn和Cd的含量分别在20—40 cm和40—60 cm的土层达到最大值,其中Zn含量在0—20 cm和60—80 cm的土层显著高于露地土壤,Cd含量在0—20 cm,40—60 cm,60—80 cm和80—100 cm的土层显著高于露地土壤。从不同使用年限设施栽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变化看出,重金属在设施栽培2~4年的土壤中含量最高。对研究区设施栽培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风险评估及分级发现,山东寿光设施土壤耕层主要受到重金属Cd的污染。
2010, 16(4): 840-845.
doi: 10.11674/zwyf.2010.0409
摘要:
选择贵州省适宜烤烟连作的灰岩黄壤和不宜连作的第四纪黄壤,连续进行了6年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连作总体上降低烤烟产量,但降低幅度因土壤不同而异。在适宜连作的土壤上,短期连作(3季)烟叶产量无显著变化,连作至第4年烟叶产量开始下降; 在不宜连作的土壤上,烟叶产量持续降低。连作过程中,烟叶氮、磷、钾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烟株养分吸收量持续降低; 而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却不同程度地增加。其中,有效磷增幅最大,有效钾次之,有效氮最低。烤烟连作土壤有机质未发生显著变化,pH呈缓慢降低趋势,原因可能与单施生理酸性的复合肥有关。
选择贵州省适宜烤烟连作的灰岩黄壤和不宜连作的第四纪黄壤,连续进行了6年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连作总体上降低烤烟产量,但降低幅度因土壤不同而异。在适宜连作的土壤上,短期连作(3季)烟叶产量无显著变化,连作至第4年烟叶产量开始下降; 在不宜连作的土壤上,烟叶产量持续降低。连作过程中,烟叶氮、磷、钾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烟株养分吸收量持续降低; 而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却不同程度地增加。其中,有效磷增幅最大,有效钾次之,有效氮最低。烤烟连作土壤有机质未发生显著变化,pH呈缓慢降低趋势,原因可能与单施生理酸性的复合肥有关。
2010, 16(4): 846-851.
doi: 10.11674/zwyf.2010.0410
摘要:
田间试验研究了减量施肥对巢湖沿岸的保护地土壤养分淋失及番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习惯施肥用量高,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番茄养分吸收量的6.41、11.01、3.31倍,导致土壤中一些中微量元素供应不足; 减量施肥能提高番茄产量,而添加硫、硼、锌的改进减量施肥技术增产效果较好,分别比不施肥、习惯施肥、减量施肥增产20.0%、10.3%、8.9%。习惯施肥养分淋失明显,20—80 cm土层NO-3-N和有效磷含量分别比对照高498.9、52.4 kg/hm2; 改进减量施肥技术可使土壤NO-3-N淋失量减少65.7%,有效磷并未向深层移动。因此,改进减量施肥技术是提高巢湖蔬菜生产基地的番茄产量,增加收入,减少氮、磷养分淋失,防止面源污染的平衡施肥技术。
田间试验研究了减量施肥对巢湖沿岸的保护地土壤养分淋失及番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习惯施肥用量高,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番茄养分吸收量的6.41、11.01、3.31倍,导致土壤中一些中微量元素供应不足; 减量施肥能提高番茄产量,而添加硫、硼、锌的改进减量施肥技术增产效果较好,分别比不施肥、习惯施肥、减量施肥增产20.0%、10.3%、8.9%。习惯施肥养分淋失明显,20—80 cm土层NO-3-N和有效磷含量分别比对照高498.9、52.4 kg/hm2; 改进减量施肥技术可使土壤NO-3-N淋失量减少65.7%,有效磷并未向深层移动。因此,改进减量施肥技术是提高巢湖蔬菜生产基地的番茄产量,增加收入,减少氮、磷养分淋失,防止面源污染的平衡施肥技术。
2010, 16(4): 852-858.
doi: 10.11674/zwyf.2010.0411
摘要:
2008~2009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节水灌溉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播种至拔节期,以消耗0—40 cm土层水分为主,在此期间42 mm降水条件下,不灌冻水处理在拔节前0—40 cm土层达到重度水分亏缺,灌冻水处理只为轻度水分亏缺。前期重度水分亏缺对后期根系吸收深层水分和旗叶光合速率起到显著影响。轻度水分亏缺条件下,气孔导度下降,蒸腾速率随之降低; 而光合速率可得以维持,单叶水分利用效率提高。随灌水次数增加,总耗水量加大,土壤水和降水的消耗比例显著降低。产量、WUE与耗水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但变化趋势不一致,两曲线在耗水量360 mm处相交,为两者理论上最佳结合点。本试验中,冻水+拔节水处理产量最高,达到7753 kg/hm2,比不灌水处理(W0)提高了40.2%,WUE值为1.9 kg/m3,与W0处理差异不显著,为本试验的最优节水高产灌溉方案。
2008~2009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节水灌溉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播种至拔节期,以消耗0—40 cm土层水分为主,在此期间42 mm降水条件下,不灌冻水处理在拔节前0—40 cm土层达到重度水分亏缺,灌冻水处理只为轻度水分亏缺。前期重度水分亏缺对后期根系吸收深层水分和旗叶光合速率起到显著影响。轻度水分亏缺条件下,气孔导度下降,蒸腾速率随之降低; 而光合速率可得以维持,单叶水分利用效率提高。随灌水次数增加,总耗水量加大,土壤水和降水的消耗比例显著降低。产量、WUE与耗水量均呈二次曲线关系,但变化趋势不一致,两曲线在耗水量360 mm处相交,为两者理论上最佳结合点。本试验中,冻水+拔节水处理产量最高,达到7753 kg/hm2,比不灌水处理(W0)提高了40.2%,WUE值为1.9 kg/m3,与W0处理差异不显著,为本试验的最优节水高产灌溉方案。
2010, 16(4): 859-865.
doi: 10.11674/zwyf.2010.0412
摘要:
以不同品质类型的4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品种和氮肥运筹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底肥相同的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追施氮肥,产量显著提高。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各品种子粒蛋白质含量。除吸水率外,不同品种各项品质指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处理间差异显著。B2和B3(增加追施氮肥)的拉伸度、拉伸面积、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均显著优于B1(未追施氮肥)。子粒蛋白质含量与其它14项品质指标呈正相关。吸水率、沉降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拉伸阻力、拉伸比值、最大拉伸阻力、最大拉伸比值、拉伸面积、面包体积、面包评分等11项指标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强筋小麦品种并非各项品质性状均优于中筋小麦品种。
以不同品质类型的4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品种和氮肥运筹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底肥相同的条件下,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追施氮肥,产量显著提高。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各品种子粒蛋白质含量。除吸水率外,不同品种各项品质指标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处理间差异显著。B2和B3(增加追施氮肥)的拉伸度、拉伸面积、面包体积和面包评分均显著优于B1(未追施氮肥)。子粒蛋白质含量与其它14项品质指标呈正相关。吸水率、沉降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拉伸阻力、拉伸比值、最大拉伸阻力、最大拉伸比值、拉伸面积、面包体积、面包评分等11项指标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强筋小麦品种并非各项品质性状均优于中筋小麦品种。
2010, 16(4): 866-873.
doi: 10.11674/zwyf.2010.0413
摘要:
研究比较两种土壤肥力条件下,4个春玉米品种在喇叭口期至成熟期间叶片SPAD值、全氮及硝态氮含量的变异程度、及其与氮素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关系,以期为不同品种植株的氮素营养测试指标的优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叶片SPAD值与产量、吸氮量及生物量呈显著相关,该值主要受氮肥水平影响,并因土壤肥力而变异。从喇叭口期至灌浆期间平均变异幅度为17.7%,但品种间变异很小,平均仅为4.3%。说明利用SPAD值诊断玉米氮素营养时,其诊断指标不需要因品种而调整,但需要因不同肥力而调整。在新立城低肥力条件下,喇叭口期(V12)和抽雄期(VT)的SPAD临界值指标分别为46.1和57.8; 在德惠高肥力条件下,两个时期的SPAD值临界值较为接近,分别为59.9和60.3。植株叶片硝态氮含量在土壤肥力间及品种间变异均较大,变异幅度分别为43.1%和29.3%,且与产量、吸氮量及生物量的相关性均较差,不适于在大面积范围内单独作为玉米氮素营养状况的评价指标。
研究比较两种土壤肥力条件下,4个春玉米品种在喇叭口期至成熟期间叶片SPAD值、全氮及硝态氮含量的变异程度、及其与氮素积累和产量形成的关系,以期为不同品种植株的氮素营养测试指标的优化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叶片SPAD值与产量、吸氮量及生物量呈显著相关,该值主要受氮肥水平影响,并因土壤肥力而变异。从喇叭口期至灌浆期间平均变异幅度为17.7%,但品种间变异很小,平均仅为4.3%。说明利用SPAD值诊断玉米氮素营养时,其诊断指标不需要因品种而调整,但需要因不同肥力而调整。在新立城低肥力条件下,喇叭口期(V12)和抽雄期(VT)的SPAD临界值指标分别为46.1和57.8; 在德惠高肥力条件下,两个时期的SPAD值临界值较为接近,分别为59.9和60.3。植株叶片硝态氮含量在土壤肥力间及品种间变异均较大,变异幅度分别为43.1%和29.3%,且与产量、吸氮量及生物量的相关性均较差,不适于在大面积范围内单独作为玉米氮素营养状况的评价指标。
2010, 16(4): 874-879.
doi: 10.11674/zwyf.2010.0414
摘要:
以黄淮海地区典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研究对象,筛选对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及产量最敏感的波段和生育期,为监测不同时期作物营养胁迫情况和估产提供依据。系统分析了氮、磷、钾单一养分缺乏和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同时缺乏时典型生育期夏玉米冠层反射光谱特征、收获后秸秆和子粒氮、磷、钾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缺素使冠层光谱反射率在可见光波段增加,在近红外波段降低。作物秸秆、子粒含氮量和含钾量及产量与可见光波段反射率呈负相关,与近红外区域760~1300 nm反射率呈正相关; 秸秆含磷量与各反射率的相关性不明显,子粒含磷量与冠层光谱之间无明显规律。整体上,560和810 nm分别为收获期作物含氮量在可见光和近红外两个区域的敏感波段,开花期为夏玉米氮素诊断的敏感时期; 夏玉米钾素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区域的敏感波段分别为680和810 nm,拔节期为诊断钾素的敏感时期。整个生育期各单波段反射率与产量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拔节期关系最密切。说明在明确主导养分限制的前提下,利用作物冠层光谱来监测氮素和钾素的丰缺以及准确估产是可行的。
以黄淮海地区典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研究对象,筛选对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及产量最敏感的波段和生育期,为监测不同时期作物营养胁迫情况和估产提供依据。系统分析了氮、磷、钾单一养分缺乏和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同时缺乏时典型生育期夏玉米冠层反射光谱特征、收获后秸秆和子粒氮、磷、钾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缺素使冠层光谱反射率在可见光波段增加,在近红外波段降低。作物秸秆、子粒含氮量和含钾量及产量与可见光波段反射率呈负相关,与近红外区域760~1300 nm反射率呈正相关; 秸秆含磷量与各反射率的相关性不明显,子粒含磷量与冠层光谱之间无明显规律。整体上,560和810 nm分别为收获期作物含氮量在可见光和近红外两个区域的敏感波段,开花期为夏玉米氮素诊断的敏感时期; 夏玉米钾素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区域的敏感波段分别为680和810 nm,拔节期为诊断钾素的敏感时期。整个生育期各单波段反射率与产量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拔节期关系最密切。说明在明确主导养分限制的前提下,利用作物冠层光谱来监测氮素和钾素的丰缺以及准确估产是可行的。
2010, 16(4): 880-886.
doi: 10.11674/zwyf.2010.0415
摘要:
以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协青早B/中恢9308)的重组自交系(RIL)为材料,通过溶液培养试验检测苗期不同阶段与低氮耐性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结果共检测到14个QTLs,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7.13%~13.03%。其中,处理后15 d检测到6个QTLs,分别位于第1、7、1、7、10和11染色体上; 处理后30 d检测到8个QTLs,分别位于第3、8、3、10、3、8、10和4染色体上。处理后15 d,在第1染色体RM297-RM212区间检测到同时控制相对冠干重和相对总干重的QTL,与氮循环有关,此染色体区域可能富含关键的氮代谢基因。定位结果表明,两个时间检测出的低氮耐性QTL的差异表达与水稻不同发育阶段基因的时空表达密切相关,从而反映在低氮耐性位点的差异上。
以超级杂交稻协优9308(协青早B/中恢9308)的重组自交系(RIL)为材料,通过溶液培养试验检测苗期不同阶段与低氮耐性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L)。结果共检测到14个QTLs,单个QTL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7.13%~13.03%。其中,处理后15 d检测到6个QTLs,分别位于第1、7、1、7、10和11染色体上; 处理后30 d检测到8个QTLs,分别位于第3、8、3、10、3、8、10和4染色体上。处理后15 d,在第1染色体RM297-RM212区间检测到同时控制相对冠干重和相对总干重的QTL,与氮循环有关,此染色体区域可能富含关键的氮代谢基因。定位结果表明,两个时间检测出的低氮耐性QTL的差异表达与水稻不同发育阶段基因的时空表达密切相关,从而反映在低氮耐性位点的差异上。
2010, 16(4): 887-892.
doi: 10.11674/zwyf.2010.0416
摘要:
以2个小麦基因型鉴-864(耐性)和扬麦5号(敏感)为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了铝胁迫下小麦根系伸长、根尖铝含量、根尖细胞壁过氧化物酶活性和H2O2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铝浓度的提高,小麦根系伸长受铝抑制程度加剧,根尖铝含量也明显升高; 但敏感基因型根尖铝含量较高,根系伸长受抑程度更为明显。在铝胁迫下,2个小麦基因型根尖可溶态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GPX)和松柏醇过氧化物酶(CAPX)活性没有显著变化,细胞壁离子键结合态GPX和CAPX的活性则随着铝浓度的提高而显著升高,H2O2含量也呈现类似的趋势; 而敏感基因型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和H2O2积累更为明显。因此,铝胁迫下,小麦敏感基因型根尖细胞壁离子键结合态GPX和CAPX活性升高而引起H2O2积累,促进根系木质化和细胞壁氧化交联,导致根细胞壁刚性提高而伸展能力降低,是其根系伸长受到严重抑制的原因。
以2个小麦基因型鉴-864(耐性)和扬麦5号(敏感)为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了铝胁迫下小麦根系伸长、根尖铝含量、根尖细胞壁过氧化物酶活性和H2O2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铝浓度的提高,小麦根系伸长受铝抑制程度加剧,根尖铝含量也明显升高; 但敏感基因型根尖铝含量较高,根系伸长受抑程度更为明显。在铝胁迫下,2个小麦基因型根尖可溶态愈创木酚过氧化物酶(GPX)和松柏醇过氧化物酶(CAPX)活性没有显著变化,细胞壁离子键结合态GPX和CAPX的活性则随着铝浓度的提高而显著升高,H2O2含量也呈现类似的趋势; 而敏感基因型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和H2O2积累更为明显。因此,铝胁迫下,小麦敏感基因型根尖细胞壁离子键结合态GPX和CAPX活性升高而引起H2O2积累,促进根系木质化和细胞壁氧化交联,导致根细胞壁刚性提高而伸展能力降低,是其根系伸长受到严重抑制的原因。
2010, 16(4): 893-898.
doi: 10.11674/zwyf.2010.0417
摘要:
采用药理学研究方法,研究了几种抑制剂和脱落酸对铝诱导黑麦根尖分泌有机酸和钾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铝(100、200、300 μmol/L AlCl3)胁迫下,根尖分泌柠檬酸、苹果酸和钾离子,且随着铝处理浓度的增加其分泌量显著增加。阴离子通道抑制剂苯甲酰甲醛(0.1、0.2 mmol/L)抑制根尖在铝(200 μmol/L AlCl3)胁迫下分泌有机酸的同时,也抑制根尖分泌钾离子; 钾离子通道抑制剂四乙基铵(20、40 mmol/L)和铯(10、20 mmol/L CsCl)在抑制根尖分泌钾离子的同时,也抑制铝诱导的有机酸分泌。25、50 μmol/L的ABA处理后,铝诱导的有机酸分泌和钾离子的分泌均显著增加。但是,铝诱导的有机酸分泌在受到阴离子通道抑制剂尼氟灭酸(0.4、0.8 mmol/L)处理抑制后,钾离子的分泌并不减少; 铝胁迫下根尖分泌的钾离子在ATP酶抑制剂钒酸钠(0.25、0.50、2.00 mmol/L)处理后受阻的同时,有机酸的分泌却显著增加。这些结果说明,钾离子是铝诱导黑麦根尖分泌有机酸的陪伴离子,而并非有机酸分泌的调控因子。
采用药理学研究方法,研究了几种抑制剂和脱落酸对铝诱导黑麦根尖分泌有机酸和钾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铝(100、200、300 μmol/L AlCl3)胁迫下,根尖分泌柠檬酸、苹果酸和钾离子,且随着铝处理浓度的增加其分泌量显著增加。阴离子通道抑制剂苯甲酰甲醛(0.1、0.2 mmol/L)抑制根尖在铝(200 μmol/L AlCl3)胁迫下分泌有机酸的同时,也抑制根尖分泌钾离子; 钾离子通道抑制剂四乙基铵(20、40 mmol/L)和铯(10、20 mmol/L CsCl)在抑制根尖分泌钾离子的同时,也抑制铝诱导的有机酸分泌。25、50 μmol/L的ABA处理后,铝诱导的有机酸分泌和钾离子的分泌均显著增加。但是,铝诱导的有机酸分泌在受到阴离子通道抑制剂尼氟灭酸(0.4、0.8 mmol/L)处理抑制后,钾离子的分泌并不减少; 铝胁迫下根尖分泌的钾离子在ATP酶抑制剂钒酸钠(0.25、0.50、2.00 mmol/L)处理后受阻的同时,有机酸的分泌却显著增加。这些结果说明,钾离子是铝诱导黑麦根尖分泌有机酸的陪伴离子,而并非有机酸分泌的调控因子。
2010, 16(4): 899-905.
doi: 10.11674/zwyf.2010.0418
摘要:
为探讨铝(Al)胁迫条件下脱落酸(ABA)调控植物根系有机酸分泌的机制,进行了ABA与Al诱导大豆根系柠檬酸分泌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 1)外源ABA和ABA合成抑制剂fluridone分别提高和降低了Al诱导的大豆根尖ABA含量的增加,但对根系柠檬酸分泌量均无影响,ABA对根系内源柠檬酸含量和柠檬酸合成酶的活性也没有影响; 2)分根试验表明,与Al直接接触的根部(Part A)内源ABA含量发生变化,且有柠檬酸的分泌,而不与Al直接接触的根部(Part B)内源ABA含量也发生变化,但没有柠檬酸分泌; 3)Al胁迫下,大豆耐Al基因型柠檬酸分泌量远高于敏感基因型,但二者的内源ABA含量却没有差异; 4)30 μmol AlCl3处理,在0~12 h柠檬酸分泌速率和内源ABA含量随Al处理时间增加而增加, 去除Al胁迫时(12~18 h),柠檬酸分泌速率继续增加,但内源ABA含量则迅速下降。综合以上结果,推测ABA不是通过提高Al诱导柠檬酸分泌来调控大豆耐Al性。
为探讨铝(Al)胁迫条件下脱落酸(ABA)调控植物根系有机酸分泌的机制,进行了ABA与Al诱导大豆根系柠檬酸分泌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 1)外源ABA和ABA合成抑制剂fluridone分别提高和降低了Al诱导的大豆根尖ABA含量的增加,但对根系柠檬酸分泌量均无影响,ABA对根系内源柠檬酸含量和柠檬酸合成酶的活性也没有影响; 2)分根试验表明,与Al直接接触的根部(Part A)内源ABA含量发生变化,且有柠檬酸的分泌,而不与Al直接接触的根部(Part B)内源ABA含量也发生变化,但没有柠檬酸分泌; 3)Al胁迫下,大豆耐Al基因型柠檬酸分泌量远高于敏感基因型,但二者的内源ABA含量却没有差异; 4)30 μmol AlCl3处理,在0~12 h柠檬酸分泌速率和内源ABA含量随Al处理时间增加而增加, 去除Al胁迫时(12~18 h),柠檬酸分泌速率继续增加,但内源ABA含量则迅速下降。综合以上结果,推测ABA不是通过提高Al诱导柠檬酸分泌来调控大豆耐Al性。
2010, 16(4): 906-912.
doi: 10.11674/zwyf.2010.0419
摘要:
盆栽试验研究了大麦钾高效基因型的吸钾特性和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明,在不同供钾水平下,大麦钾高效基因型(Sandrime)含钾量均小于低效基因型(AC Westech); 但生物量显著大于低效基因型,在苗期和分蘖期,两基因型生物量最大差异分别为2.4和2.1倍。大麦钾高效基因型(Sandrime)根系活力小于钾低效基因型(AC Westech),并随供钾水平的提高,其变化趋势不及低效基因型明显。两基因型叶绿素含量在正常供钾水平下达最大值,且高效基因型含量大于低效基因型; 钾高效基因型的SOD活性大于低效基因型,基因型差异在苗期最大为2.74倍,分蘖期最大为3.26倍; 而POD活性则为高效基因型小于低效基因型,基因型差异在苗期为2.94~4.98倍,分蘖期为2.12~2.76倍,在各供钾水平下均达显著差异水平。高效基因型的MDA和可溶性糖含量小于低效基因型,并随供钾水平的提高逐渐减少。
盆栽试验研究了大麦钾高效基因型的吸钾特性和生理生化特性。结果表明,在不同供钾水平下,大麦钾高效基因型(Sandrime)含钾量均小于低效基因型(AC Westech); 但生物量显著大于低效基因型,在苗期和分蘖期,两基因型生物量最大差异分别为2.4和2.1倍。大麦钾高效基因型(Sandrime)根系活力小于钾低效基因型(AC Westech),并随供钾水平的提高,其变化趋势不及低效基因型明显。两基因型叶绿素含量在正常供钾水平下达最大值,且高效基因型含量大于低效基因型; 钾高效基因型的SOD活性大于低效基因型,基因型差异在苗期最大为2.74倍,分蘖期最大为3.26倍; 而POD活性则为高效基因型小于低效基因型,基因型差异在苗期为2.94~4.98倍,分蘖期为2.12~2.76倍,在各供钾水平下均达显著差异水平。高效基因型的MDA和可溶性糖含量小于低效基因型,并随供钾水平的提高逐渐减少。
2010, 16(4): 913-917.
doi: 10.11674/zwyf.2010.0420
摘要:
以石家庄8号小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钾载体抑制剂和钾专性通道抑制剂的方法,探讨了温度变化和重金属镉、铜对植物根系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NSCCs)转运钾离子的影响。结果显示,NSCCs转运钾的最适温度在35℃左右,低温和高温都会使NSCCs的吸钾速率下降。较高的温度(40℃)对NSCCs转运钾的影响大于对专一性钾通道的影响; 而较低温度(20℃)对专一性钾通道活性的抑制比对NSCCs的抑制更强。重金属镉和铜均对小麦的钾吸收速率产生影响,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其中,根系NSCCs对镉的敏感度相对于专一性钾通道来说要低,而对铜的敏感度相对较高。说明不同重金属对两类通道蛋白的影响机制不一样。
以石家庄8号小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钾载体抑制剂和钾专性通道抑制剂的方法,探讨了温度变化和重金属镉、铜对植物根系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NSCCs)转运钾离子的影响。结果显示,NSCCs转运钾的最适温度在35℃左右,低温和高温都会使NSCCs的吸钾速率下降。较高的温度(40℃)对NSCCs转运钾的影响大于对专一性钾通道的影响; 而较低温度(20℃)对专一性钾通道活性的抑制比对NSCCs的抑制更强。重金属镉和铜均对小麦的钾吸收速率产生影响,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其中,根系NSCCs对镉的敏感度相对于专一性钾通道来说要低,而对铜的敏感度相对较高。说明不同重金属对两类通道蛋白的影响机制不一样。
2010, 16(4): 918-923.
doi: 10.11674/zwyf.2010.0421
摘要:
以晚粳稻“秀水110”为供试水稻品种,在2007、2008连续2年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硫磺加树脂双层包膜尿素(SPCU)和普通尿素(PU)不同掺混比例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当地农民习惯施用普通尿素PU100%(N 210 kg/hm2)处理相比,等氮量下一次性基施包膜尿素SPCU100%、SPCU70%+PU30%和SPCU50%+PU50%处理产量为7644.0、7172.5和7008.2 kg/hm2,增产17.75%、10.49%和7.96%; 氮肥利用率为27.64%、23.24%和18.06%,提高18.73、14.33和9.15个百分点; 氮肥农学效率也有显著增加。
以晚粳稻“秀水110”为供试水稻品种,在2007、2008连续2年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硫磺加树脂双层包膜尿素(SPCU)和普通尿素(PU)不同掺混比例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当地农民习惯施用普通尿素PU100%(N 210 kg/hm2)处理相比,等氮量下一次性基施包膜尿素SPCU100%、SPCU70%+PU30%和SPCU50%+PU50%处理产量为7644.0、7172.5和7008.2 kg/hm2,增产17.75%、10.49%和7.96%; 氮肥利用率为27.64%、23.24%和18.06%,提高18.73、14.33和9.15个百分点; 氮肥农学效率也有显著增加。
2010, 16(4): 924-930.
doi: 10.11674/zwyf.2010.0422
摘要: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习惯施肥与接触施用包膜控释肥料对夏玉米生长、产量、根系分布和土壤无机氮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触施用包膜控释肥料没有抑制玉米的出苗和幼苗生长; 减氮1/3的控释肥处理(N 120 kg/hm2)与习惯施肥处理(N 180 kg/hm2)的玉米产量没有差异。在0—30 cm土层,与对照和习惯施肥处理相比,接触施用控释肥增加了距茎基部0—10 cm区域内玉米根长密度的分布,占总根长的59%~64%; 玉米收获后,减量控释肥处理土壤剖面各个土层Nmin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增加,习惯施肥和全量控释肥处理(N 180 kg/hm2)在60—90、90—120 cm土层的Nmin累积显著高于对照。综合考虑玉米生长、产量以及根系分布和氮素淋失风险,本试验条件下,接触施用控释肥N 120 kg/hm2是夏玉米季较为理想的选择。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习惯施肥与接触施用包膜控释肥料对夏玉米生长、产量、根系分布和土壤无机氮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接触施用包膜控释肥料没有抑制玉米的出苗和幼苗生长; 减氮1/3的控释肥处理(N 120 kg/hm2)与习惯施肥处理(N 180 kg/hm2)的玉米产量没有差异。在0—30 cm土层,与对照和习惯施肥处理相比,接触施用控释肥增加了距茎基部0—10 cm区域内玉米根长密度的分布,占总根长的59%~64%; 玉米收获后,减量控释肥处理土壤剖面各个土层Nmin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增加,习惯施肥和全量控释肥处理(N 180 kg/hm2)在60—90、90—120 cm土层的Nmin累积显著高于对照。综合考虑玉米生长、产量以及根系分布和氮素淋失风险,本试验条件下,接触施用控释肥N 120 kg/hm2是夏玉米季较为理想的选择。
2010, 16(4): 931-937.
doi: 10.11674/zwyf.2010.0423
摘要:
通过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释放期为30 d、60 d、90 d的包膜控释尿素(分别用PCU30、PCU60、PCU90表示)与普通尿素(U)配合一次性基施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氮素积累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施氮量相等、包膜控释氮素占总施氮量30%的条件下,不同释放期的包膜控释尿素(PCU30、PCU60、PCU90)与普通尿素配合一次基施比习惯施肥显著增加夏玉米产量和氮素积累总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其中PCU60与普通尿素配合一次基施玉米产量最高,为8778 kg/hm2,增产12.0%; 氮素积累总量为201.5 kg/hm2,增加18.9%; 氮肥利用率提高11.02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为11468.7元/hm2,提高产量10.7%。
通过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释放期为30 d、60 d、90 d的包膜控释尿素(分别用PCU30、PCU60、PCU90表示)与普通尿素(U)配合一次性基施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氮素积累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施氮量相等、包膜控释氮素占总施氮量30%的条件下,不同释放期的包膜控释尿素(PCU30、PCU60、PCU90)与普通尿素配合一次基施比习惯施肥显著增加夏玉米产量和氮素积累总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其中PCU60与普通尿素配合一次基施玉米产量最高,为8778 kg/hm2,增产12.0%; 氮素积累总量为201.5 kg/hm2,增加18.9%; 氮肥利用率提高11.02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为11468.7元/hm2,提高产量10.7%。
2010, 16(4): 938-946.
doi: 10.11674/zwyf.2010.0424
摘要:
根据近年来完成的135个氮、磷、钾肥效试验结果,建立福建早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结果表明,土壤对稻谷的平均贡献率为73.5%,施用氮、磷、钾平均增产18.1%、5.4%和8.6%,土壤贡献率和氮、磷、钾增产效果与肥力等级成正比。山区早稻高产临界指标分别为碱解氮212 mg/kg、Olsen-P 26 mg/kg和速效钾116 mg/ kg,沿海早稻则分别为碱解氮203 mg/kg、Olsen-P 22 mg/kg和速效钾104 mg/kg,明显低于山区稻田。早稻最高施肥量平均为N 166 kg/hm2、P2O5 69 kg/hm2和K2O 113 kg/hm2,经济施肥量平均为N 134 kg/hm2、P2O5 35 kg/hm2和K2O 78 kg/hm2,但不同生产区域和土壤肥力等级的氮、磷、钾推荐用量有一定差异。建立了土测值与氮、磷、钾推荐用量的回归方程式,从而达到因土施肥的目的。
根据近年来完成的135个氮、磷、钾肥效试验结果,建立福建早稻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结果表明,土壤对稻谷的平均贡献率为73.5%,施用氮、磷、钾平均增产18.1%、5.4%和8.6%,土壤贡献率和氮、磷、钾增产效果与肥力等级成正比。山区早稻高产临界指标分别为碱解氮212 mg/kg、Olsen-P 26 mg/kg和速效钾116 mg/ kg,沿海早稻则分别为碱解氮203 mg/kg、Olsen-P 22 mg/kg和速效钾104 mg/kg,明显低于山区稻田。早稻最高施肥量平均为N 166 kg/hm2、P2O5 69 kg/hm2和K2O 113 kg/hm2,经济施肥量平均为N 134 kg/hm2、P2O5 35 kg/hm2和K2O 78 kg/hm2,但不同生产区域和土壤肥力等级的氮、磷、钾推荐用量有一定差异。建立了土测值与氮、磷、钾推荐用量的回归方程式,从而达到因土施肥的目的。
2010, 16(4): 947-952.
doi: 10.11674/zwyf.2010.0425
摘要:
以7个转Bt(Bacillus thuringiensis)基因抗虫棉(Gossypium hirsutum L)品种(美国品种33B,国产常规棉鲁棉研21、22、28、29,国产杂交棉鲁棉研15和25)为材料,分别在临清和东营种植,比较研究了它们的产量表现和营养效率。结果表明,国产常规抗虫棉品种平均比美国品种33B增产12.5%(临清)和28.3%(东营),抗虫杂交棉则比常规棉增产9.7%。早发型棉花品种(鲁棉研21和29)每生产100 kg皮棉所吸收的氮素量比后发型品种(鲁棉研22和28)少13.9%,营养效率系数高20.4%; 杂交种(鲁棉研15和25)每生产100 kg皮棉所吸收的氮素量比常规种少13.8%,营养效率系数高16.8%。早发型棉花品种的氮素营养效率高于后发型,杂交种的氮素营养效率高于常规种。选用棉花杂交种或早熟、高产、经济系数高的常规种,创造正常的棉花熟相是提高氮素营养效率的重要途径。
以7个转Bt(Bacillus thuringiensis)基因抗虫棉(Gossypium hirsutum L)品种(美国品种33B,国产常规棉鲁棉研21、22、28、29,国产杂交棉鲁棉研15和25)为材料,分别在临清和东营种植,比较研究了它们的产量表现和营养效率。结果表明,国产常规抗虫棉品种平均比美国品种33B增产12.5%(临清)和28.3%(东营),抗虫杂交棉则比常规棉增产9.7%。早发型棉花品种(鲁棉研21和29)每生产100 kg皮棉所吸收的氮素量比后发型品种(鲁棉研22和28)少13.9%,营养效率系数高20.4%; 杂交种(鲁棉研15和25)每生产100 kg皮棉所吸收的氮素量比常规种少13.8%,营养效率系数高16.8%。早发型棉花品种的氮素营养效率高于后发型,杂交种的氮素营养效率高于常规种。选用棉花杂交种或早熟、高产、经济系数高的常规种,创造正常的棉花熟相是提高氮素营养效率的重要途径。
2010, 16(4): 953-958.
doi: 10.11674/zwyf.2010.0426
摘要:
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对棉花植株养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密度为18.0×104株/hm2(A3处理)皮棉产量最高,为3247.4 kg/hm2; 吐絮期铃中氮、磷、钾含量以18.0×104株/hm2(A3)、22.5×104株/hm2(A4)处理积累量较高,与产量一致; 不同密度处理单株氮、磷、钾含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群体变化趋势则不同,虽然最高值仍都出现在8月15日,但在盛铃~吐絮期却以A3处理各元素的含量最高。说明后期养分积累对产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植株群体和生殖器官的养分积累量。
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对棉花植株养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密度为18.0×104株/hm2(A3处理)皮棉产量最高,为3247.4 kg/hm2; 吐絮期铃中氮、磷、钾含量以18.0×104株/hm2(A3)、22.5×104株/hm2(A4)处理积累量较高,与产量一致; 不同密度处理单株氮、磷、钾含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群体变化趋势则不同,虽然最高值仍都出现在8月15日,但在盛铃~吐絮期却以A3处理各元素的含量最高。说明后期养分积累对产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植株群体和生殖器官的养分积累量。
2010, 16(4): 959-964.
doi: 10.11674/zwyf.2010.0427
摘要:
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水平对甘蓝型油菜“双高”品种宁油7号和“双低”品种Tapidor苗期生长、子粒产量及主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胁迫下,宁油7号苗期地上部干物重及子粒产量均高于Tapidor。不施磷处理(P1),宁油7号苗期地上部及子粒的磷积累量显著高于Tapidor; 低磷(P2)及磷正常处理(NP),前者磷含量显著低于后者。低氮处理(N2),宁油7号地上部及子粒中氮累积量均显著高于Tapidor。这表明宁油7号和Tapidor氮和磷营养效率均存在差异。品质分析表明,增施磷肥Tapidor含油量增幅显著大于宁油7号; 增施氮肥前者蛋白质含量的增幅小于后者。施氮和磷对宁油7号子粒硫甙及芥酸含量无影响; 施氮提高了Tapidor子粒硫甙的含量,而施磷则降低了其芥酸含量。这表明氮、磷肥对“双低”品种Tapidor子粒品质的影响大于“双高”品种宁油7号。
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水平对甘蓝型油菜“双高”品种宁油7号和“双低”品种Tapidor苗期生长、子粒产量及主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胁迫下,宁油7号苗期地上部干物重及子粒产量均高于Tapidor。不施磷处理(P1),宁油7号苗期地上部及子粒的磷积累量显著高于Tapidor; 低磷(P2)及磷正常处理(NP),前者磷含量显著低于后者。低氮处理(N2),宁油7号地上部及子粒中氮累积量均显著高于Tapidor。这表明宁油7号和Tapidor氮和磷营养效率均存在差异。品质分析表明,增施磷肥Tapidor含油量增幅显著大于宁油7号; 增施氮肥前者蛋白质含量的增幅小于后者。施氮和磷对宁油7号子粒硫甙及芥酸含量无影响; 施氮提高了Tapidor子粒硫甙的含量,而施磷则降低了其芥酸含量。这表明氮、磷肥对“双低”品种Tapidor子粒品质的影响大于“双高”品种宁油7号。
2010, 16(4): 965-969.
doi: 10.11674/zwyf.2010.0428
摘要:
营养液培养法研究不同氮浓度对温室番茄的生长发育及叶片光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5 mmol/L范围内,随着营养液中氮浓度的增加,番茄的叶面积指数、株高、叶片数、花穗数、产量和叶片的吸光度都增大,但是超过一定的范围,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均会受到抑制,说明适宜的氮素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其中,处理N15的叶面积指数达到了3.0,叶片数和花穗数分别是26.7和7.0,均高于其它处理。不同处理间番茄产量均存在极显著的关系,以N15处理最高,N5的最低。从叶片的光谱图中可提取出与叶绿素有关的特征波段。在本试验条件下,番茄水培时营养液适宜的氮浓度为15 mmol/L。
营养液培养法研究不同氮浓度对温室番茄的生长发育及叶片光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5 mmol/L范围内,随着营养液中氮浓度的增加,番茄的叶面积指数、株高、叶片数、花穗数、产量和叶片的吸光度都增大,但是超过一定的范围,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均会受到抑制,说明适宜的氮素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和发育。其中,处理N15的叶面积指数达到了3.0,叶片数和花穗数分别是26.7和7.0,均高于其它处理。不同处理间番茄产量均存在极显著的关系,以N15处理最高,N5的最低。从叶片的光谱图中可提取出与叶绿素有关的特征波段。在本试验条件下,番茄水培时营养液适宜的氮浓度为15 mmol/L。
2010, 16(4): 970-977.
doi: 10.11674/zwyf.2010.0429
摘要:
为优化番茄调亏灌溉条件,设计了轻度、中度和重度调亏灌溉处理(浇水量分别是正常灌水的75%、50%和25%),研究不同调亏灌溉处理对番茄果实的含水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糖酸比和Vc等营养成分和风味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果实含水量随着调亏灌溉程度的加深而降低,重度和中度处理<轻度处理<对照; 可溶性固形物为重度和中度处理>轻度处理>对照。可滴定酸是中度调亏灌溉时含量明显高于重度调亏灌溉和对照; 糖酸比在重度调亏灌溉时最高,明显高于对照,但与中度和轻度调亏灌溉间差异不显著; Vc含量以重度调亏灌溉的最高。对芳香组分的测定发现,调亏灌溉程度对风味组分也有很大影响。其中,中度调亏灌溉检测出的特征效应化合物最多,正常灌水条件下最少。
为优化番茄调亏灌溉条件,设计了轻度、中度和重度调亏灌溉处理(浇水量分别是正常灌水的75%、50%和25%),研究不同调亏灌溉处理对番茄果实的含水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糖酸比和Vc等营养成分和风味组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果实含水量随着调亏灌溉程度的加深而降低,重度和中度处理<轻度处理<对照; 可溶性固形物为重度和中度处理>轻度处理>对照。可滴定酸是中度调亏灌溉时含量明显高于重度调亏灌溉和对照; 糖酸比在重度调亏灌溉时最高,明显高于对照,但与中度和轻度调亏灌溉间差异不显著; Vc含量以重度调亏灌溉的最高。对芳香组分的测定发现,调亏灌溉程度对风味组分也有很大影响。其中,中度调亏灌溉检测出的特征效应化合物最多,正常灌水条件下最少。
2010, 16(4): 978-985.
doi: 10.11674/zwyf.2010.0430
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生物有机肥(BIO)对香蕉植株生长和香蕉枯萎病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香蕉植株移栽45 d后,施用BIO的处理香蕉植株地上部鲜重、干重、株高和假茎围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1.9%~93.8%、5.9%~43.1%、43.9%~62.9%和12.3%~18.5%。2)香蕉苗移栽25 d 时,施用BIO的香蕉植株根尖几丁质酶活性提高了2.64~12.88个酶活单位,显著高于对照; 营养钵育苗施用BIO的处理,香蕉植株根尖β-1,3-葡聚糖酶活性显著地高于营养钵育苗未施BIO的处理,是其酶活的5.22~7.22倍。施用BIO的处理香蕉植株根尖和茎基部中胼胝质含量分别只有对照的59.7%~77.9%和47.6%~68.9%,显著低于对照处理。3)营养钵育苗施用BIO的处理,根际的细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56~1.76倍和1.11~1.55倍,而根际真菌数量却减少了19.2%~52.2%,根际尖孢镰刀菌的数量也大大减少。4)营养钵育苗施用BIO的处理,到香蕉植株移栽45 d 时,香蕉植株枯萎病的病情指数未超过2.4,比对照降低47.8%~56.5%。上述结果表明,采用营养钵育苗和移栽时都施用BIO的方法种植香蕉,能显著地促进香蕉植株生长,有效地降低香蕉枯萎病的发病指数。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生物有机肥(BIO)对香蕉植株生长和香蕉枯萎病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香蕉植株移栽45 d后,施用BIO的处理香蕉植株地上部鲜重、干重、株高和假茎围分别比对照增加了31.9%~93.8%、5.9%~43.1%、43.9%~62.9%和12.3%~18.5%。2)香蕉苗移栽25 d 时,施用BIO的香蕉植株根尖几丁质酶活性提高了2.64~12.88个酶活单位,显著高于对照; 营养钵育苗施用BIO的处理,香蕉植株根尖β-1,3-葡聚糖酶活性显著地高于营养钵育苗未施BIO的处理,是其酶活的5.22~7.22倍。施用BIO的处理香蕉植株根尖和茎基部中胼胝质含量分别只有对照的59.7%~77.9%和47.6%~68.9%,显著低于对照处理。3)营养钵育苗施用BIO的处理,根际的细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56~1.76倍和1.11~1.55倍,而根际真菌数量却减少了19.2%~52.2%,根际尖孢镰刀菌的数量也大大减少。4)营养钵育苗施用BIO的处理,到香蕉植株移栽45 d 时,香蕉植株枯萎病的病情指数未超过2.4,比对照降低47.8%~56.5%。上述结果表明,采用营养钵育苗和移栽时都施用BIO的方法种植香蕉,能显著地促进香蕉植株生长,有效地降低香蕉枯萎病的发病指数。
2010, 16(4): 986-991.
doi: 10.11674/zwyf.2010.0431
摘要:
以15年生“惠民短枝”(短枝型)和“长富10”(普通型)红富士苹果/平邑甜茶(M. domestica Borkh. cv. Red Fuji/M. hupenensis Rhed)为试材,研究其对春季土施15N-尿素的吸收、分配与利用特性。结果表明,盛花期短枝型和普通型红富士均以细根中吸收的氮素来源与肥料的比例(Ndff)值最高,分别为0.407%和0.286%,短枝型显著高于普通型; 新梢旺长期和花芽分化期,根部吸收的15N优先向新生营养器官运转,短枝型红富士,除叶片外,其余各器官中Ndff值均高于普通型; 果实膨大期和果实采收期,短枝型和普通型红富士均以果实中Ndff值最高,短枝型高于普通型; 采收后,短枝型和普通型红富士均以粗根中Ndff值最高,分别为0.902%和0.792%,短枝型高于普通型。不同物候期短枝型和普通型红富士吸收的15N在各器官的分配率存在差异,盛花期贮藏器官15N分配率最高,两品种差异不显著; 新梢旺长期和花芽分化期,短枝型和普通型红富士贮藏器官15N的分配率不断下降,15N主要向营养器官分配,短枝型低于普通型; 果实膨大期和果实采收期短枝型和普通型红富士生殖器官成为新的分配中心,短枝型显著高于普通型; 采收后15N向贮藏器官回流、积累,短枝型红富士贮藏器官能积累更多的营养物质。春季土施15N-尿素,随着物候期的推移,短枝型和普通型红富士对15N尿素的吸收利用率逐渐上升,采收后达到最高,分别为24.643%和16.311%; 短枝型红富士氮素利用率普遍高于普通型。
以15年生“惠民短枝”(短枝型)和“长富10”(普通型)红富士苹果/平邑甜茶(M. domestica Borkh. cv. Red Fuji/M. hupenensis Rhed)为试材,研究其对春季土施15N-尿素的吸收、分配与利用特性。结果表明,盛花期短枝型和普通型红富士均以细根中吸收的氮素来源与肥料的比例(Ndff)值最高,分别为0.407%和0.286%,短枝型显著高于普通型; 新梢旺长期和花芽分化期,根部吸收的15N优先向新生营养器官运转,短枝型红富士,除叶片外,其余各器官中Ndff值均高于普通型; 果实膨大期和果实采收期,短枝型和普通型红富士均以果实中Ndff值最高,短枝型高于普通型; 采收后,短枝型和普通型红富士均以粗根中Ndff值最高,分别为0.902%和0.792%,短枝型高于普通型。不同物候期短枝型和普通型红富士吸收的15N在各器官的分配率存在差异,盛花期贮藏器官15N分配率最高,两品种差异不显著; 新梢旺长期和花芽分化期,短枝型和普通型红富士贮藏器官15N的分配率不断下降,15N主要向营养器官分配,短枝型低于普通型; 果实膨大期和果实采收期短枝型和普通型红富士生殖器官成为新的分配中心,短枝型显著高于普通型; 采收后15N向贮藏器官回流、积累,短枝型红富士贮藏器官能积累更多的营养物质。春季土施15N-尿素,随着物候期的推移,短枝型和普通型红富士对15N尿素的吸收利用率逐渐上升,采收后达到最高,分别为24.643%和16.311%; 短枝型红富士氮素利用率普遍高于普通型。
2010, 16(4): 992-997.
doi: 10.11674/zwyf.2010.0432
摘要: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杭白菊养分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以确定杭白菊最佳氮肥用量。试验设5个处理,氮素用量分别为0、 90 kg/hm2、120 kg/hm2、150 kg/hm2、180 kg/hm2,以N0、N1、N2、N3、N4表示,5次重复。结果表明,不同氮素用量影响杭白菊不同时期干物质和养分的阶段积累量,但不影响其积累趋势,整个生育期内杭白菊氮、磷、钾积累量为钾>氮>磷。不同施氮量影响茎叶氮、磷、钾的转移效率和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比率,以不施肥处理最高,N3(150 kg/hm2)次之。在氮、磷、钾三种元素中,转运效率磷>氮>钾。收获期氮、磷、钾在不同器官的分配比率不同,氮素、钾素分配比率为茎>花>叶>根,磷素分配比率为茎>花>根>叶。各处理杭白菊花的产量在1746.23~2211.3 kg/hm2之间,以N3(15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在本实验条件下,杭白菊的推荐施氮量为150 kg/hm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杭白菊养分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以确定杭白菊最佳氮肥用量。试验设5个处理,氮素用量分别为0、 90 kg/hm2、120 kg/hm2、150 kg/hm2、180 kg/hm2,以N0、N1、N2、N3、N4表示,5次重复。结果表明,不同氮素用量影响杭白菊不同时期干物质和养分的阶段积累量,但不影响其积累趋势,整个生育期内杭白菊氮、磷、钾积累量为钾>氮>磷。不同施氮量影响茎叶氮、磷、钾的转移效率和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比率,以不施肥处理最高,N3(150 kg/hm2)次之。在氮、磷、钾三种元素中,转运效率磷>氮>钾。收获期氮、磷、钾在不同器官的分配比率不同,氮素、钾素分配比率为茎>花>叶>根,磷素分配比率为茎>花>根>叶。各处理杭白菊花的产量在1746.23~2211.3 kg/hm2之间,以N3(15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在本实验条件下,杭白菊的推荐施氮量为150 kg/hm2。
2010, 16(4): 998-1005.
doi: 10.11674/zwyf.2010.0433
摘要:
为探讨硒、钴在提高苜蓿生长影响,在河南省沿黄滩区,开展了硒、钴单施和配施下对紫花苜蓿生长以及产量和品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硒、钴单施和配合基施均能够显著提高苜蓿从现蕾到开花期的净光合能力,降低呼吸消耗,提高单位叶面积干物质的生产速率,有利于苜蓿花前青干草生产和果实发育; 其中,以硒570 g/hm2、钴762 g/hm2配施下效果显著,青干草增产8.06 %,种子千粒重可提高12.85 %。单施钴和硒钴配施还能促进0—20 cm耕层苜蓿根瘤菌的生长和积累,增强苜蓿的固氮能力。说明硒钴合理基施对苜蓿青干草和优质种子生产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为探讨硒、钴在提高苜蓿生长影响,在河南省沿黄滩区,开展了硒、钴单施和配施下对紫花苜蓿生长以及产量和品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硒、钴单施和配合基施均能够显著提高苜蓿从现蕾到开花期的净光合能力,降低呼吸消耗,提高单位叶面积干物质的生产速率,有利于苜蓿花前青干草生产和果实发育; 其中,以硒570 g/hm2、钴762 g/hm2配施下效果显著,青干草增产8.06 %,种子千粒重可提高12.85 %。单施钴和硒钴配施还能促进0—20 cm耕层苜蓿根瘤菌的生长和积累,增强苜蓿的固氮能力。说明硒钴合理基施对苜蓿青干草和优质种子生产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2010, 16(4): 1006-1012.
doi: 10.11674/zwyf.2010.0434
摘要:
根系形态以及生理特征与作物养分水分高效利用密切相关。利用根系发育突变体是研究根系结构与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近10多年来,一些玉米根系发育的突变体被鉴定出来,其中包括影响节根发育的rtcs突变体,影响侧根发育的lrt1、slr1、slr2和rum1突变体,还有影响根毛发育的rth1、rth2和rth3突变体,其中部分突变体所对应的基因已经克隆。这些进展有利于人们更深入地认识玉米根系生物学特征在养分水分高效中的作用。
根系形态以及生理特征与作物养分水分高效利用密切相关。利用根系发育突变体是研究根系结构与功能的主要手段之一。近10多年来,一些玉米根系发育的突变体被鉴定出来,其中包括影响节根发育的rtcs突变体,影响侧根发育的lrt1、slr1、slr2和rum1突变体,还有影响根毛发育的rth1、rth2和rth3突变体,其中部分突变体所对应的基因已经克隆。这些进展有利于人们更深入地认识玉米根系生物学特征在养分水分高效中的作用。
2010, 16(4): 1013-1019.
doi: 10.11674/zwyf.2010.0435
摘要:
以4个小麦品种石麦15、衡观35、H10和L14为供试作物,进行营养液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硝态氮供应对小麦侧根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0.05~25.0 mmol/L硝态氮处理13 d,小麦生物量及侧根形态尚未受到明显影响; 硝态氮处理22 d后,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和氮含量明显增加,石麦15、H10和衡观35增加幅度较大,L14增幅较小; 0.05 mmol/L低浓度硝态氮处理下,4个小麦品种的侧根平均长度较长。进一步研究发现,小麦侧根发育对不同浓度硝态氮供应的反应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 0.05 mmol/L硝态氮处理下,石麦15的侧根长度和总根长增加,侧根密度无明显变化; H10的侧根总长度增加,侧根密度减少; 衡观35的侧根密度减少,侧根总长度变化不大,而L14的侧根总长度和侧根密度均无明显改变。硝态氮处理浓度在2.5~20.0 mmol/L范围内,小麦侧根数量和长度均没有受到明显影响,在均匀供应硝态氮条件下,高浓度的硝态氮处理未影响小麦的侧根长度和数量。
以4个小麦品种石麦15、衡观35、H10和L14为供试作物,进行营养液培养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硝态氮供应对小麦侧根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0.05~25.0 mmol/L硝态氮处理13 d,小麦生物量及侧根形态尚未受到明显影响; 硝态氮处理22 d后,植株地上部生物量和氮含量明显增加,石麦15、H10和衡观35增加幅度较大,L14增幅较小; 0.05 mmol/L低浓度硝态氮处理下,4个小麦品种的侧根平均长度较长。进一步研究发现,小麦侧根发育对不同浓度硝态氮供应的反应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 0.05 mmol/L硝态氮处理下,石麦15的侧根长度和总根长增加,侧根密度无明显变化; H10的侧根总长度增加,侧根密度减少; 衡观35的侧根密度减少,侧根总长度变化不大,而L14的侧根总长度和侧根密度均无明显改变。硝态氮处理浓度在2.5~20.0 mmol/L范围内,小麦侧根数量和长度均没有受到明显影响,在均匀供应硝态氮条件下,高浓度的硝态氮处理未影响小麦的侧根长度和数量。
2010, 16(4): 1020-1026.
doi: 10.11674/zwyf.2010.0436
摘要:
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添加不同浓度的精胺(Spm)对NO-3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40 mmol/L NO-3胁迫下,外加1 mmol/L Spm, 10 d后,黄瓜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过氧化氢酶(CAT)、 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显著增加,电解质渗漏率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 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净光合速率(Pn)显著升高,气孔限制值(Ls)显著降低。说明1 mmol/L Spm处理能增强黄瓜幼苗对活性氧的清除能力,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 降低气孔关闭,改善叶片的气体交换,幼苗生长势增加,对高浓度NO-3胁迫的抗性增强。当Spm浓度高达1.5~2 mmol/L时,与1 mmol/L Spm相比,SOD、POD、APX、CAT活性均开始降低,电解质渗漏率和MDA含量增加,Gs、Ci和Pn显著降低,黄瓜幼苗生长受到抑制。可见,外加一定浓度的Spm可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及改善光合作用来缓解NO-3胁迫对黄瓜幼苗的影响。
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添加不同浓度的精胺(Spm)对NO-3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40 mmol/L NO-3胁迫下,外加1 mmol/L Spm, 10 d后,黄瓜幼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过氧化氢酶(CAT)、 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显著增加,电解质渗漏率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 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净光合速率(Pn)显著升高,气孔限制值(Ls)显著降低。说明1 mmol/L Spm处理能增强黄瓜幼苗对活性氧的清除能力,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 降低气孔关闭,改善叶片的气体交换,幼苗生长势增加,对高浓度NO-3胁迫的抗性增强。当Spm浓度高达1.5~2 mmol/L时,与1 mmol/L Spm相比,SOD、POD、APX、CAT活性均开始降低,电解质渗漏率和MDA含量增加,Gs、Ci和Pn显著降低,黄瓜幼苗生长受到抑制。可见,外加一定浓度的Spm可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及改善光合作用来缓解NO-3胁迫对黄瓜幼苗的影响。
2010, 16(4): 1027-1031.
doi: 10.11674/zwyf.2010.0437
摘要:
采用红外光谱(FTIR)对以尿素、甲醛和磷酸一铵为原料,制备了以磷酸一铵为核心,脲醛肥为膜材料,同时含有氮、磷两种营养元素的包膜缓释肥的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其在土壤中的养分释放特性表明,在土壤中,氮元素的缓释期为100 d,磷元素的缓释期为30 d; 而在水中,氮元素在100 d 时只释放了70%,磷元素在10 d 时则达到100%。说明作为膜材料的缓释肥通过聚合物降解的化学过程,使氮元素获得了明显的缓释效果; 作为核心的磷酸一铵,受包膜的物理保护,其分子中的磷元素也获得了一定的缓释效果。
采用红外光谱(FTIR)对以尿素、甲醛和磷酸一铵为原料,制备了以磷酸一铵为核心,脲醛肥为膜材料,同时含有氮、磷两种营养元素的包膜缓释肥的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其在土壤中的养分释放特性表明,在土壤中,氮元素的缓释期为100 d,磷元素的缓释期为30 d; 而在水中,氮元素在100 d 时只释放了70%,磷元素在10 d 时则达到100%。说明作为膜材料的缓释肥通过聚合物降解的化学过程,使氮元素获得了明显的缓释效果; 作为核心的磷酸一铵,受包膜的物理保护,其分子中的磷元素也获得了一定的缓释效果。
2010, 16(4): 1032-1036.
doi: 10.11674/zwyf.2010.0438
摘要:
通过营养液栽培试验,探讨了巴西10号和本地2号两个大豆基因型在氮、磷、钾、钙、镁、硫、铁缺乏条件下的缺素症状和植株生物量变化,以及根系形态指标的改变。结果表明,缺素处理对大豆植株生长影响显著,在各种缺素条件下大豆植株生物量均明显降低,地上部与根部均表现出各种营养元素缺乏时的特有症状; 缺氮、缺钾、缺钙、缺镁和缺铁处理时大豆总根长和根表面积也均显著降低。大豆对不同缺素处理的反应存在基因型差异。
通过营养液栽培试验,探讨了巴西10号和本地2号两个大豆基因型在氮、磷、钾、钙、镁、硫、铁缺乏条件下的缺素症状和植株生物量变化,以及根系形态指标的改变。结果表明,缺素处理对大豆植株生长影响显著,在各种缺素条件下大豆植株生物量均明显降低,地上部与根部均表现出各种营养元素缺乏时的特有症状; 缺氮、缺钾、缺钙、缺镁和缺铁处理时大豆总根长和根表面积也均显著降低。大豆对不同缺素处理的反应存在基因型差异。
2010, 16(4): 1037-1040.
doi: 10.11674/zwyf.2010.0439
摘要:
为了探讨氮素形态对巨峰葡萄果实品质性状的影响,设置了尿素T1(酰胺态)、全硝T2(硝铵比为100/0)、混合氮T3、T4、T5(硝铵比为70/30、50/50、30/70)及全铵处理T6(硝铵比为0/100)和清水对照CK,于生长季节进行叶面喷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均提高了果实的营养品质,喷尿素的总糖量、糖酸比最大,其次是混合氮处理,全铵处理最小; 果实的Vc含量以混合氮处理较高,全铵处理的最低; 果实中花青素的含量顺序为: 全硝>尿素>混合氮>全铵>CK。果实硝酸盐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 全硝>混合氮>全铵>尿素>CK; 硝态氮促进了果实生长,各处理平均单果重为全硝>混合氮>全铵>尿素>CK。综上结果,尿素及适当的硝态氮配比有利于巨峰葡萄果实品质的提高。
为了探讨氮素形态对巨峰葡萄果实品质性状的影响,设置了尿素T1(酰胺态)、全硝T2(硝铵比为100/0)、混合氮T3、T4、T5(硝铵比为70/30、50/50、30/70)及全铵处理T6(硝铵比为0/100)和清水对照CK,于生长季节进行叶面喷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均提高了果实的营养品质,喷尿素的总糖量、糖酸比最大,其次是混合氮处理,全铵处理最小; 果实的Vc含量以混合氮处理较高,全铵处理的最低; 果实中花青素的含量顺序为: 全硝>尿素>混合氮>全铵>CK。果实硝酸盐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 全硝>混合氮>全铵>尿素>CK; 硝态氮促进了果实生长,各处理平均单果重为全硝>混合氮>全铵>尿素>CK。综上结果,尿素及适当的硝态氮配比有利于巨峰葡萄果实品质的提高。